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2009皖粤企业对接会现场签约77.7亿元
2009-09-23
  人民网广州9月22日电 9月22日下午,广州花园酒店会堂情意融融、气氛热烈。2009皖粤企业对接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海嵩先后致辞并共同见证项目签约。来自皖粤两省相关单位负责人、企业家代表约600余人参加了对接会。对接会现场共签约5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77.7亿元。

  皖粤两省企业合作基础广泛,历史悠久,各有优势和特点,工业互补性强。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给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已成为客观需要。安徽省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良好条件,皖粤两省的经济合作和产业互融正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广东企业在安徽投资总金额达260亿元人民币,企业约1500家,涉及行业有房地产、高科技工业、制药、汽车配件、建筑建材、家具、餐饮等。

  2008皖粤企业对接会,共签约项目37个,其中,投资项目35个,技术合作项目2个,外方签约投资额55.2亿元。2009皖粤企业对接会,安徽省又精心挑选了226个推介项目,涉及汽车、装备制造、化工、轻工、纺织、冶金、船舶、电子、新能源、医药、建材、园区等12类,总投资达2308亿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接会上,黄海嵩副省长在致辞中说,皖粤两地经济交往由来已久,合作互动渊源流长。两省人民的合作不仅为皖粤两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国省级交流互动做出了示范。他说,目前安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处在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安徽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人文底蕴深厚,这些组合优势正成为安徽省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一个思想解放、发展提速、市场广阔的安徽,正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为海内外客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说,今天我们再次来到广东,还是要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学习珠三角,服务珠三角,接轨珠三角,主动呼应泛珠三角的战略协作,以更加积极务实的姿态,推动皖粤合作交流取得更大进展。

  肖志恒副省长首先对安徽省代表团到广东参会表示欢迎。他说,安徽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广东工业规模大,产业门类全,两省经济合作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我们将积极推动皖粤两省经济合作和产业互融上新台阶。

  在中博会期间举办皖粤企业对接会,已成为安徽省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9月22日--25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西中小企业博览会(简称中博会),已是安徽连续第五届以省政府名义组团参加。本届中博会和皖粤企业对接会,安徽省共有84个企业参展,其中,65个机械装备企业,19个电子信息企业,完成展位数87个,超出中博会组委会下达给安徽省计划数17个。共有795名代表参加本届中博会和皖粤企业对接会,其中,各地市政府分团代表410名,参展企业代表173名,邀请客商212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过参展和对接,将进一步扩大安徽省与珠三角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加快产业由东部向中部转移,实现皖粤经济发展战略双赢。(吴冰何聪张磊)

  
     相关链接
    ·民盟2009中国城市文化(银川)论坛今日举行
    ·2009皖粤企业对接会现场签约77.7亿元
    ·国务院安委会督查组来沪开展安全生产督查
    ·习近平致信祝贺香港社会各界庆祝国庆60周年
    ·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
    ·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举行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
    ·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八大盲区
    ·国务院公布《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