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饥饿——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2009-09-25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题:饥饿——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华社记者 喻菲 蔡敏

在中国厨师白常继的手中,豆腐可以烹制出200多种菜肴,就连豆腐渣也能做成美味,不必扔掉。

这位以豆腐宴闻名京城的53岁厨师说:“豆腐渣炒着吃特别香,是富含食物纤维的健康食品,为什么要扔掉呢?”

在中国人的厨房中,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禽畜的头、脚以及内脏,无不可入菜。中国厨师和家庭主妇那些令人惊叹的发明创造,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长期食物匮乏的影子。在今天这个解决了温饱问题、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到的国度,这样的记忆弥足珍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从近代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100多年间长期处于贫困饥饿状态,许多场大饥荒给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中国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61岁的村民严宏昌回忆起1959年至1961年的饥荒时说:“那三年,我们村里饿死过很多人。家里人到处挖野菜,煮出来的野菜稀饭,先给老人、孩子吃,剩下的给干活的男人吃,主妇摸摸锅里,没有了就不吃了。所以,经常出现妇女饿昏、饿死的事情。”

“我常常要出去要饭,跑遍了邻近的几个省,为了要到一口饭,放下了所有尊严。那真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折磨。”严宏昌说。

即使在中国的城市,食品供应同样紧张。新成立的中国政府实行统一分配制度,从1955年开始粮食要凭票供应。

那时,北京作家马波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每天一斤粮食的定额如何分成三顿吃最耐饿,成了他和同学们经常切磋的问题。

“我试过二四四(早二两、午四两、晚四两),又试过四三三(早四两,中午和晚上各三两)、一五四(早一两,午半斤,晚四两)、三三四(早三两,午三两,晚四两)……还试过早上不吃饭,中午和晚上各吃半斤。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采用了三四三的吃法。有人说喝稀的比吃干的管饱,我曾试过早饭喝三两粥。当时是觉得挺饱,可尿几泡尿后,依旧饿。”

曾在北京电视台厨艺比赛中连续六周获冠军的白常继有很多厨艺可以传授,但不包括他母亲的做法。

“那时候,妈妈总是把米饭先蒸一遍,加些水,再焖一遍,为的是让米饭显得多些,欺骗一下我们饥饿年代的肚子。”白常继说。

20世纪80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深刻描写人们吃不饱饭的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饥饿作家”的张贤亮。他今年73岁,当过22年的“右派”。

“我的小说中对饥饿的描写反映的就是我真实的感受。那个时候我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食物,已经达到了人最低的生存标准,人活得就像野兽一样。”如今已是西北影视城总裁、中国最富有的作家之一张贤亮说。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说:“造成饥饿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也有不少人为因素。”

很多人都认为,是饥饿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 tujian.org

    上一篇:黄南藏族自治州:走出藏文化保护新路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无车日”需要姿态也需要实在
    ·以中国科学家为首的国际团队发布马铃薯基因
    ·饥饿——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黄南藏族自治州:走出藏文化保护新路
    ·(特稿)新中国60年:以和平发展的姿态屹立于
    ·第563号国务院令: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
    ·湖南拟规定:干部决策失误致重大突发事件将
    ·北川将实施交通管制 新老县城国庆不对外开
    ·朱虹:2015年我国广播电视全部实现数字播出
    ·湖南“家电下乡”释放农村市场效果显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