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农业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达到50%
2009-09-27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 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并答记者问。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对60年来的农业发展成就作了简要介绍。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一是在农产品供给方面,主要农产品已经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我国粮食的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农业发展已由粗放生产到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45%,比1978年提高了24.8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农村经济已由第一产业为主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8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28%。农产品加工业方兴未艾,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tujian.org

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1949年到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44块增加到4761元,其中1979年到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彻底取消农业税,逐步建立农业补贴制度。目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六是城乡关系方面,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到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阳光开始更多地照耀农村。农村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时,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了6个指导“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我们可以讲,“三农”发展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特别是今年以来,尽管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干旱等不利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夏季粮油喜获丰收,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三农”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意义。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各种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增加农村的消费和扩大内需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农村安定和谐,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吉林蔡宏毅:永远的快节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农业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达到50%
    ·吉林蔡宏毅:永远的快节奏
    ·电视纪录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
    ·越来越多的西藏百姓从青藏铁路中受益
    ·广西:千余行政村十一当日将共升国旗
    ·山西努力摘掉污染“黑帽”改变“黑色印象”
    ·人民英模:郑律成
    ·浙江金华市:推行三项举措力促党内和谐
    ·[网民论政]从细节上维护国家形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