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模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
2009-09-29 |
|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常红)中国社会科学院26日在此间发布二00九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探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蓝皮书认为,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公共需求、政府职能都面临日益突出的转型压力。
蓝皮书指出,2008年由美国引发而迅速蔓延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是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不可能单方面“独善其身”。所以,现在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如何化危机为契机,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受阻,挑战中国长期以来靠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成功在于30年持续的高速增长,用短短30年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问题。但这种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面临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又造成内需不振,越来越难以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种模式,无论是否发生金融危机,在其边际收益最大化之后,调整的周期迟早都会到来,金融危机不过将这种周期大大提前,并成为“逼迫”中国进行经济转型的一个外在的契机。所以,表面看来,金融危机冲击是出口产业,但是它冲击的实质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冲击的是传统产业结构,冲击的是我国微观基础结构和体制性障碍。蓝皮书还指出,过去30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国力贫穷积弱的局面,为中国创造了非凡的器物文明,但过去的发展模式是“生存型”的发展模式,“生存型”的发展模式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过分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生存型”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早期工业文明重增长轻发展的烙印,即发展中难以避免急功近利,单纯以物质财富为本,发展不顾资源与环境代价,为增长而增长。“生存型”的发展模式没有把增长只作为发展的手段,而是把劳动者本身也作为增长的工具异化了,我们把它称为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产能的相对过剩。 tujian.org
目前,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在发展模式上也应该与阶段性特征相适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社会公共需求、政府职能都面临日益突出的转型压力。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全面地加剧转型压力,中国未来能否在产业升级、财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实现实质性跃迁,能否让经济发展更加惠及普通民众,让普通民众分享更多繁荣,对后30年的中国改革发展无疑是一个战略性的挑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