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处在科技发展物质条件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够迅速创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选好科学前沿的发展方向和领军人才,吸引一批最优秀的青年,中国科学的起飞指日可待。
中国的科技事业伴随着共和国一起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大国。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的中国科技事业,正迎来在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中的大发展时期。正如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所说,“我国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在第七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周光召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中国目前正处在科技发展物质条件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够迅速创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选好科学前沿的发展方向和领军人才,吸引一批最优秀的青年,中国科学的起飞指日可待。”
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变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并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是中国科技的大发展时期;一个是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被誉为“科学的春天”到来,也被公认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新的起点。由此拉开的改革和调整中国科技体制的序幕,特别是1985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正式出台,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新时期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中国科技体制基本上秉承了前苏联的模式,科研与生产皆听命于完全的计划经济。而始于1985的科技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就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1] [2] [3] [4] [5] [6]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