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远大的理想。
一个胸怀远大理想的民族,“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此时此刻,当人们以自豪的神情,翘首以待国庆盛典的到来,可曾想起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呼唤?可曾想起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昏暗的油灯下书写《可爱的中国》?
可以告慰无数仁人志士的是:60年,中华大地新人辈出,俊彦辈出,英雄辈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以改天换地的精神面貌,投身于一个崭新国家的建设。他们奋斗与牺牲、传承与开拓,不断提升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新 生
共和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
新中国诞生60周年前夕,一项全国1亿多人参与的“双百”人物评选揭晓。在9月14日举行的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向为新中国创立、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致以崇高敬意。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那些在不同年代涌现的英名一一重现,激活了共和国的记忆。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人们早已熟知并肃然起敬的,有两位年轻的农家儿女。为了新中国,他们在黎明前倒下。
刘胡兰,山西文水县的农家姑娘,从容躺到敌人的铡刀下。这个14岁少女的牺牲,使毛泽东主席为之震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中国家喻户晓。
董存瑞,河北怀来县的农家小伙,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只手托举炸药包,与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牺牲时仅18岁。朱德总司令为之动容,挥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还有无数这样的英烈,为了理想舍生忘死,托举起共和国这个新生的婴儿。
新的时代也属于他们。前不久逝世的哲学家任继愈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经过百年奋斗,几代人努力,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新社会和新国家的突出标志。”著名学者金冲及说:“人们相互以‘同志’相称,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再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别。”
世界真的变了。庄重的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工人代表范小青上台发言:“今天,我——一个年轻的女工,能够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讲台上来说话,这是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事。我感到无上光荣!”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偌大的会场里,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戴瓜皮帽的,各色人物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在我来说这是平生第一次,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许多年后,参加那次会议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当年的见闻,仍然唏嘘感慨。
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工厂,自己的政府,自己的国家——新中国颠覆了中国历史上对“小人物”的蔑视,使他们获得了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尚地位和不曾有过的尊重。在他们内心深处,沉睡的主人翁意识被激起,爱家报国的赤子之心和着改天换地的旺盛干劲喷涌,奔腾不息。
北京崇文区清洁队掏粪工人时传祥,解放前受了粪霸20年欺凌,新中国给他做人的尊严。他记住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
共和国从一开始就热切地鼓励工农知识化。
刘少奇送给时传祥一支英雄100号钢笔,要求他还得“学习好”。几个月后,时传祥用这支笔,给国家主席写了一封306个字的贺岁信。为工农大众扫盲,是国家领导人心头记挂的一件大事。
共和国一个甲子,所取得的一切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
这是人的权益得到空前伸张的60年,是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60年,是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60年。作家叶辛说,新中国60年,中国人拥有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作为人的最广阔的权利外延,由此带来了人的主体性的空前增强。
从钢铁战士邱少云,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从“一抓准”、“一口清”、“一团火”的售货员张秉贵,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信访员张云泉;从发明“深坑作业法”的“煤黑子”马万水,到赶超世界一流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甚至生命,为至爱的祖国贡献力量,同时丰富了共和国的“精神大厦”。
他们是中国人民精神气质、道德风范的代表。
他们,不愧为共和国弥足珍贵的珠宝。 [1] [2]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