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学校长推荐考生上北大,利大弊大?
2009-11-10

编者按:11月9日,各媒体报道了北京大学招生办正式对外公布的《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方案》将在近期即将进行的北大2010年自主招生中试行。考生凭着一份校长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对此改革举措应该
怎么看?本期,我们邀请各方代表亮出自己的见解。

  北大声音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怎样实施

本报记者 王庆环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11月8日晚一公布,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暑期北大透露要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来,相关评价有正有负,正面意见认为其是高考招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能够让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有机会敲开北大的校门,有利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制度的形成;负面意见认为这个不错的创举就怕潜规则,在当前社会诚信系统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那么,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究竟是怎样一个政策呢?

期待招收“钱钟书”似的人才

钱钟书19岁时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报考清华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特别是英文获得了满分,被清华破格录取。这是人们在讨论今天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时经常提及的故事。

但是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几乎没有几人能有钱先生这样的运气。作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以及与北大有着共同理想的中国诸多一流大学,在思考如何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时,不得不思考自己的高招制度,于是有了自主招生制度的诞生与实施。

可以说,自主招生为北大带来了一批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那么,现在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则是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结果,其目的是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简而言之,就是能招收到更多具有钱钟书、郭沫若、吴晗等人身上的那些潜质、最终能成为大师的人才。

“推荐”不意味直接上北大

需要说明的是,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意味着获得推荐的学生就能直接上北大,推荐的结果是:如果被推荐的学生通过相关审核,将免于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自主招生面试。

面试合格后,还有两种情形等待着被推荐者。一种是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可向北京大学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如果获得通过,就可以免试入学。还有一种是没有保送资格的学生,他们还必须参加高考,但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大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

不是所有校长都有“推荐”资质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全国所有中学的校长都会获得“推荐”资质。

一方面在地域上,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2010年只在13个省市区试行,它们是: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中学校长要获得推荐资质也要“过五关,斩六将”。

首先,他们必须以中学和本人名义向北大招生办提交书面申请。

其次,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只有评审通过的中学,才获得“实名推荐”的资质。当年提出申请未获通过的中学,可在下一年度向北大招生办再次提出书面申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巢湖将全面取消围网养殖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北京:夜深雪急 预案迅即启动
    ·江西广丰遭遇强对流天气袭击 3人死亡上千间
    ·中学校长推荐考生上北大,利大弊大?
    ·巢湖将全面取消围网养殖
    ·中国西部积极探索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
    ·未来三天中国大部有雨雪 陕晋冀等地有大到
    ·检察官析包工头行贿多发:高额利润驱使其铤
    ·新一轮雨雪席卷中国
    ·专家称始自08年的失业率提高是改革以来首次
    ·民调:77.3%公众建议国家设立“钱学森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