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60年来,谁最具有中国特色?谁在影响历史进程?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络反腐亟待走出三个困境
2009-11-2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18日考察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工作,强调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这段话令人振奋!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极大改变着普通公民“话语权”的行使,营造出强烈的网络舆情生态,深刻冲击着传统反腐格局。3.38亿网民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其监督力量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由于传统举报的高成本、高风险,尤其是举报人权利保护机制上的缺失,让举报人频频面临各种险境,使得举报人在得不到妥善保护的情况下要么选择了“封口”,要么转而寻求一种自我保护式的隐性举报。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交流的便捷、身份的虚拟以及风险的缩小,都使得互联网成为“深喉”发音的极佳平台。在网站、论坛、博客等空间,通过短信、QQ、MSN等新兴媒介,网络公民竞相发起一次次“扒粪运动”,每个网民都是记者,每个博客都是媒体,每个帖子都是举报线索。从湖南“网络反腐第一案”的查处,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的“落网”,再到“史上最牛处级官员别墅群”曝光,及至“周久耕事件”以及最近辽宁阜新人大代表网上发帖举报政法委副书记吸毒淫乱等,“曝光—报道—评论—调查—处理”,几乎形成了网络反腐的路线图,昭示出网络舆情在反腐上的巨大威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网络舆情也面临着反腐的诸多困境。其一,有的官员在强大的网络曝光氛围中开始学会“隐蔽”,从而加大了反腐的难度。在过去,不少官员对于媒体监督经常是“不怕报纸点名,就怕电视曝光”,有论者认为现在恐怕是“报纸电视都不怕,就怕网上‘人肉’化”。尤其是“周久耕事件”之后,一些官员甚至患上“网络焦虑症”,更加注重个人言行。其二,网络舆情容易受到各种干扰。随着网络信息战的展开,一些专门“收钱替人消灾”的“删帖公司”随之出现,据称这些专业删帖者对于骂人帖、负面的信息等,无论是在新浪、搜狐,还是在百度、天涯,都能删除。在这种环境中,网络舆情会否被人为操控,针对官员的负面信息会否被“屏蔽”,都将变得更加诡异。其三,网络舆情尚未进入反腐的制度化通道。

  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对于反腐的效能发挥,依然取决于官方的“自觉”,而缺乏立法上的硬性规范与约束。实践中,公民因发帖而受到公权打击的事件时有发生,从一个侧面反射出网民话语权的“脆弱”与失守。

  可见,要让网络充分释放民间监督热情,让舆情充分助推官方反腐,还必须回到常态化的制度建设上来。如何构建网络舆情的汲取机制,利用网络的通道充分挖掘反腐的民意力量,将网络反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傅达林)
    上一篇:“渔翁”垂钓洛阳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
    ·李建国在黑龙江省检查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
    ·网络反腐亟待走出三个困境
    ·“渔翁”垂钓洛阳桥
    ·最高法详解委托评估拍卖规定4亮点堵腐败多
    ·湖北扩大网上办公范围半数行政许可明年网上
    ·刘淇:让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富裕起来
    ·卫生部回应钟南山质疑存在瞒报甲流死亡病例
    ·领导干部请远离“小弟”莫做“大哥”
    ·陈独秀到北大任职为何使用假履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