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60年来,谁最具有中国特色?谁在影响历史进程?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1962:中央解决粮荒内幕
2009-11-23

150亿斤的目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感头痛的问题就是6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几乎逢会必讲粮食。尤其是最困难的1960年、1961年,粮食告急的报告不断送到周恩来、李先念等人的办公桌上。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就是在这种粮食严重短缺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因此,它也必然与粮食问题息息相关。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更大“跃进”,使全国粮食全面紧张。1961年第四季度中央需从各地上调32亿斤粮食,可到了11月中旬,时间过半,任务却只完成20%多一点。京、津、沪三大城市粮食全面告急,断粮的危险时刻都有可能发生。此外,1962年的征购任务也没落实下来,各地过去对粮食以少报多,现在是以多报少,在落实中央的粮食征购数和上调指标时,总是强调困难。

1961年11月10日,中央开会向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专门落实粮食问题。邓小平在会上阐明,1961年就靠这30天的工作,这30天如抓不到粮食,就呜呼哀哉。关于1962年的粮食上调,他提了三个数字,120亿斤、150亿斤、180亿斤。如是120亿斤,就得大量进口,无一点回旋余地;如是150亿斤,日子勉强过得去,但也要进口不少粮食;如是180亿斤,就可以不进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然大家都有畏难情绪,但还是勉强订下了150亿斤的目标。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华北局提出:下边是有困难,但若把形势讲透,把方针搞明确,把思想搞透,还是可以的。为此,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建议:把全国的地委书记找到北京来,开个地委书记会议,打通思想。

七千人大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天后,邓小平将会议情况和陶铸的建议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觉得,中央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是应该总结一下,干脆把县委书记也都找来,开一个县委书记以上的五级干部会议(即中央、中央局、省、地、县五级)。会议的开法是总结经验,鼓足干劲,好坏都要讲清楚。这样,以150亿斤上调粮食为发端,中央要在1962年初召开一个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大会的事情,就在毛泽东这里定了下来。后来起草会议通知时,根据邓力群的建议,又增加了全国重要厂矿的厂长、党委书记,并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同意。这样,原本6000多人的大会,就变成了7000多人的规模。

七千人大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大会。发出会议通知时已是1961年11月16日,通知要求所有出席会议者都要在1962年1月8日前到达北京。这就意味着元旦一过,实际的接待工作就要开始。筹备时间仅一个半月,谈何容易!

在陶铸提议召开全国的地委书记会议时,邓小平的第一反应就是,来那么多人,吃饭怎么办?他顺口丢下一句话:各人带猪肉,带青菜来。当然,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现在要开到县委书记一级,与会人员就要多出一二十倍。不言而喻,在那个年代,会议用餐就成了大问题。

    上一篇:人民英模:王启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
    ·贾庆林抵达利马开始访问秘鲁
    ·领导干部上网也是一种“微服私访”
    ·贾庆林抵达利马开始对秘鲁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九成行政许可审批被“收编”
    ·立拍卖规矩防司法腐败
    ·家庭月基本用电额不是87千瓦时
    ·中国农业市长云集漳州探讨发展现代农业和城
    ·堵塞安全生产的“致命漏洞”
    ·有希望就不放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