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中外对话》杂志:“中国模式”世界“独一无二” |
2009-05-08
|
|
《中外对话》杂志2008年7月28日刊登了“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国家协调员”里奥·霍恩题为《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的文章,称中国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展模式也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的榜样,称中国的改革态度实事求是,不过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一种“有限的成功”。
由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值得庆祝——里奥·霍恩写道。然而发展中国家能从中国的显著增长中真正获得哪些经验呢?
“中国模式”世界瞩目
今年秋季,中国将迎来奥运会之后的另一个历史里程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有很多东西值得庆祝。三十年前,中国与世隔绝,举步维艰,贫困率与马拉维不相上下。如今,中国已加入“超级联赛”:中国经济增长了九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民币合理升值将推动中国排在日本之前面,跃居第二)。在这段时间里有两亿人脱贫,数量惊人。中国现在持有1.7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
可以理解,这一成就使得世界上很多人深受启发。所有的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研究“中国发展模式”,将其作为支持他们的发展理论无可争议的论据。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也正将目光转向中国,寻找他们自身发展困境的解决之道。
从委内瑞拉到越南,对于所谓的“中国模式”,其吸引力随处可见。伊朗、叙利亚和其他中东国家邀请中国专家给高级官员和学者授课。在劳尔·卡斯特罗的一次访问之后,前总理朱镕基派了一位助手去古巴,给数百位古巴领导人讲授社会和经济改革。
显然,中国在某些方面走对了路子。例如,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增长和逐步放宽价格,结合对外开放体制,无疑有助于高速而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在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中进行先期投资、快速城市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无疑也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模式”一说至少有三重含意:成功、可复制性和周密计划,这三个方面都还需要继续完善。
独一无二性
相对的文化趋同,将长治久安和维持社会和谐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价值体系,为经济自由优先于政治自由的社会契约提供了支撑。
此外,中国的幅员和历史独一无二,有助于解释其经济崛起。中国在过去曾多次成为经济超级大国。近在1820年,中国占全球GDP的30%。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回复到从前的趋势:中国也许仅仅是在超级大国联盟中重新获得应有的位置。中国之大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大量的潜在廉价劳动力和十多亿消费者的市场前景,使得中国本来就具备国际资本吸引力。
在实践中学习
最重要的是,“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掩盖了中国经济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把握机会。中国不是沿着预设的路线发展经济的,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在实践中学习,对于非预期结果和无法预见的事件灵活应对并注重实效,符合邓小平所推崇的“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所有的重大政策变革都是小规模(通常是在单个的地方辖区)反复试验的结果。试验成功之后便扩大规模并在全国推广。1980年代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成功,是接下来大量市场导向改革的前奏。同样地,破产法在全国推行之前,先在一个省进行试点。通过价格双轨制——一些价格由计划制定而其它价格则越来越多地由市场决定——分阶段解除价格管制,是实用主义取得成功的另一个显著事例。
变革还得到了自下而上的推动。在中国农村地区,几乎所有的发展都是地方创新的结果。安徽省凤阳县打破党的正统思想,解散人民公社,允许个体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剩余的农产品,继而发生了席卷全国的多米诺效应。到 1983年,98%的农民家庭实行了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就在早几年还没有先例。
同样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人人都感到吃惊,包括邓小平。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提供就业(199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