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孙立平教授
我们看中国今天的经济问题有没有另外的一种可能性,或者说从去年秋天一直到现在,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我们有没有另外的一个可能性。现在我们普遍的有这样一种假定,就是中国的经济的问题是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一种直接反应,或者说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一部分,但是我想我们还可以有另外的一种看这个问题的办法。我想在这里探讨这样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把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看作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但是又不同于美国金融危机的、一场相对独立的、但是又是比较温和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
中国的经济危机是相对独立的生产过剩型危机
这场危机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所遭遇的危机又和美国有所不同,可以说美国的金融危机当中那些最核心的要素,最核心的现象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大面积房贷断供,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被收购、被国有化,这些中国都不存在,甚至实体经济危机引发的原因和中国也不同。在“两会”期间,一些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曾经开过一个小会,这个小会上他们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他们说这次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是雪上加霜,但是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雪,哪个是霜,不要以为白茫茫的一片都是霜,最主要的可能是你自己的雪,这两个东西一定要分开。现在在美国发生的是由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的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生产过剩危机,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所发生的这场危机我觉得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古色古香的危机,而不是一个非常新型的危机。
中国的经济危机是相对独立的
为什么要这样看问题呢?因为这样看问题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美两国现在在这场危机当中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美国要解决的可能更多的是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规范,从长远来说可能还有货币体系的改革、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中国现在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吗?不是。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另外一些问题。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意思。从这样一个意义来说,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我一直把中国的危机叫做经济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我把中国的经济危机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它的基本背景就是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这个东西非常的重要。
中国是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型危机
中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的由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开始迈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生产过剩危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的出来的,一系列结构性的条件(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生产过剩危机和耐用消费品时代可以说是相伴随的,不可避免的伴随的。当我们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迈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时候,生产过剩的因素就开始出现。到了1997年、1998年的时候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突出了,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当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词:“内需不足,市场疲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中国实际上第一次还不怎么成型的、非常轻微的生产过剩危机,但是那场危机程度很轻,加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当时住房这个市场开始形成,逐步的就过来了,过来了之后到了2005年前后生产过剩这个问题又开始突出出来了。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有关文件和新闻媒体的报道,生产过剩的问题、扩大内需的问题又开始被频繁的提到。所以可以说2005年的时候又开始进入一场生产过剩危机,或者说是有一种苗头或者迹象。但是2005年前后终于没有形成,是因为中国遇到了一件事情,就是全球化的过程加快,在全球化加快的过程当中,中国又碰到了美国,这两家一拍即合,两家高度互补,这边生产大量的东西卖不出去,那边过度的消费,你便宜一点卖给我,这样就解决了这两个国家各自的问题。从2005年之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