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2009-07-21
|
|
黑龙江省委党校 华 雷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和当代化的有机统一。大众化是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力量源泉;中国化是空间寓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必然表现和基本要求;当代化是实践界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表现和发展的必然取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国化 当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第三,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实现最终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十分巨大。
首先,它使马克思主义摆脱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实践证明,在某个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为少数人所有(个别理论家,特别是领袖人物),只有他们能够解读、辨别、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他人只能不停地被灌输、受教化、遭评判。于是,少数领袖人物被神化或自我神化,导致个人崇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为普遍现象。神化了的领袖,句句是真理、事事都正确,领袖标准成为马克思主义标准;一些领袖人物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活学活用”中失去了原则和方向;一些别有用心的领袖人物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维护自身地位的工具,肆意歪曲、杜撰、篡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其愚弄民众的工具;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忙于引经据典,为领袖人物的言行做马克思主义合理性论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明确宣告,人民大众完全可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它使马克思主义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由于马克思主义被少数权威掌握,而理论权威又往往是建立在对经典著作掌握、对已有实践的回顾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教条化的现象比较普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为依托,以能否为人民大众掌握理解并化为实践中的自觉行为、能否有效解决人民大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标准,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彻底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
再次,它使马克思主义摆脱经院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原本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但实际研究中却出现了经院化的倾向。理论工作者往往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名词概念的研究、历史的考证、经典文献的解读,不愿意触及现实,不愿意直面群众关注的热点;动辄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创造新名词、发掘新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局限于理论工作者的小圈子内,人民大众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用大众化的语言、简单化的词句、通俗化的表述来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从实践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必然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彻底摆脱经院化倾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空间寓所
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要形成中国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以中国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民大众理解、接受。这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译为中文,更重要的是要用中国大众语言(而不是学术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我们这样贫穷落后、产业工人数量极少、“小农”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用中国的大众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大众认同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用当代中国语言表述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上,马克思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实践要符合中国国情。一方面,要符合中国的发展状况。超越中国的发展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落后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就会出现右的失误。另一方面,要符合群众的素质状况,包括利益需求状况和思想觉悟状况。这一点,很多人至今还很困惑。一些人总是觉得群众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的眼前私利;一些人则抱怨群众道德水准不高,与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差距太大。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领导。领袖的能力就在于能够从群众的实际状况出发,有效说服群众,充分调动群众。马克思主义大道理好讲,但是,一旦离开了现实群众基础,这些只能付诸空谈。所以,要化大道理为人民群众的“小”道理,将美好理想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
精神上,马克思主义要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从建党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正确选择。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不光统一了我党思想、凝聚了民众力量,同时还动摇了敌人的信念。革命胜利后,我们成为了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写入宪法。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有国家法律保障、制度规范、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自然巩固了;也不能认为,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宣传掌舵、舆论导引,马克思主义就自然能够统领多元了。恰恰是由于我们过于注重国家、社会层面的制度建设,很少研究群众的思想感受,没有深入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看似离我们很近、实则距群众很远。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是出自权力垄断、制度控制、法规约束,而是来自对人民大众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马克思主义需要成为我们高举的旗帜,更要成为人民大众心中的旗帜。因此,要想方设法让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同并普遍遵循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是实践界阈
立足改革开放,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教训时指出:“绝对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邓小平同志从当代世界主题变化和我国国情特点出发,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摆脱“左”的束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代表人民大众利益、反映人民大众的诉求、解决人民大众的困难。
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群众。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抓住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凸显了民主法治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发扬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仅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们党就创造性地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三次重大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才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实践没有止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样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我们要根据实践的变化,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为其填充新的时代内容,赋予其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必然表现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表现和发展的必然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始终,决定着中国化、当代化的性质和方向。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 免费咨询注册香港公司:www.hkatreg.net.cn,香港公司注册www.hongk13.com免费咨询注册香港公司:www.hkatreg.net.cn,香港公司注册www.hongk13.com免费咨询注册香港公司:www.hkatreg.net.cn,香港公司注册www.hongk13.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