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每天许多地产商都会找上门,寻求资金。”珠三角一家信托公司的老总坐在硕大的办公桌后,淡淡地说。
烟圈模糊了他的脸。
近年,他总向同乡“炫耀”,其手头可用于借款的资金多达百亿元。其公司长期与各银行和企业合作“拆东补西”,09年人均利润达200万。
“借款的年利息加上费用大概是15%。”他强调,这一价格已经很低了,中信信托、平安信托给出的价格约为25%。
“信托的行内价大概是11%,当然这建立在彼此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另一位国有大行南方信贷部人士透露。
09年下半年之前,地产商并不是光顾信托公司的常客。那时候,地产商凭借其拥有抵押物,贷款金额大的优势,备受银行青睐。
尽管近期多家地产商均公开表示,2009年良好的销售业绩让他们有充足的回笼资金,今年手头充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亦将停止。特别是中资大行信贷资金捉襟见肘时,地产商就只好开始另辟幽径。
不仅仅是地产商,在信贷旱季寻找资金是每一家企业正面临的难题。
头寸紧张银行两难
两会期间,几大国际投行的中国研究主管竞相表示,中国信贷资金的减少并不是紧缩,而是一种正常的回归。
对于银行来说,信贷规模的控制提高了其利息谈判的议价能力。记者多方获悉,目前国内本币贷款利率基本处于基准利率或上浮的位置;而09年,则几乎是基准利率下浮10%的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价格不是最大的问题。而且现在虽然(借款利率)看似上浮了,但还是要比前几年低。”前述国有大行人士举例说,即使是基准利率上浮8%的价格,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可以接受。
外币贷款方面,也现告急。尽管去年12月,中国央行和一些银行进行了外汇掉期交易,但并未根本上解决银行外汇头寸紧张的问题。
“我打算到深圳跟几家外资行聊一下,看能否拆些美元,或者同业互存也好。”四大行南方某支行公司部主任说。
然而情况非向他所设想的那样乐观。事实上,境内外资行手上的美元头寸也并不充裕。这直接导致了境内外美元拆借市场的巨大的价差。
“境内美元三个月同业拆借利率基本上为Libor+200以上的点,而境外市场只有Libor+30到50个点。”一家国际大行上海分行信贷主管说。据他了解,目前即使是通过外资银行来做贸易融资,贷款价格也达Libor+180基点,“而且贸易融资需要有真实的贸易背景。”
“现在的情况更接近于2008年。国内美元贷款的利率已与人民币NDF的价格紧密的相连。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很高,国内公司则有美元贷款套利的冲动,从而推高了国内美元贷款的价格。”上述人士续称。
记者发现,外资行利用组建外币银团贷款的机会扩充其在中国的信贷规模,成为中资行拆借美元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一位港资投行机构部高层表示,现在中资行的头寸紧张,组建国内银团贷款时,已不再争着做牵头行,美元贷款方面尤为如此。这对外资行来说是一个机会。
“现在对于企业来说,市况不是太好,不这么容易借款,但又有用款需求的情况下,作为银团贷款的牵头行可以对企业提高一些费用要求,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他说。
做牵头行主要考虑的是一些后续的服务,比如说利率的对冲,外汇的对冲,还有会产生一些派生存款。这都是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的机会。
外资行内部参阅的信贷信息Basis Point显示,2009年3月,渣打银行曾为在香港上市的内资企业昌兴国际(0.53,0.01,1.92%,经济通实时行情)(HK.00803)安排了一个12亿元5年期的借款,最后83%分给其他8家参与行。
温兆华表示,外资行做牵头行若想再转卖给中资大行,目前肯定不可能。分销的途径只可能是自己留一点,再卖一些给其他外资行,或国内的中小银行。因为国内的中小银行一直有兴趣参加银团,但却很难有机会直接接触客户。
寻找新水源地
获取银团贷款毕竟只是少部分大型项目的“专利”。中国境内收紧的信贷环境,让更多的中资公司想到了离岸市场。流动性高且信贷资金便宜的香港,成为首选。
2010年前两个月,中资银行在香港的贷款活动比以往要更加活跃。有数据显示,截至3月12日,中资银行已经完成了八项项目融资,而去年同期为零。其中一半以上的借款主体为内地公司的香港分公司,如中国海外发展(16.1,0.02,0.12%,经济通实时行情)、玖龙纸业(12.68,0.22,1.77%,经济通实时行情)(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港发展(2.48,0.01,0.41%,经济通实时行情)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实业控股(37.5,0.30,0.81%,经济通实时行情)等。
前述港资投行机构部高层分析,真正能在香港筹资的企业目前其实并不多。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内地和香港市场的资金借贷价差,并非他们所首要考虑的。
“对他们来说,关键是能借到钱,价格不是问题。如果(境内外)两边都有授信额度,就都会把这些额度利用起来。”他说。他发现,近期在香港活跃的企业中多了一些内地的地产商,比如恒大地产(3.08,0.05,1.65%,经济通实时行情)。这类企业在香港贷款的年利率也达到了12%-13%,实际上也不便宜。
对于民企来说,香港廉价的筹资成本的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部分利用信贷资金套利的企业来说。“国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同样的信用企业借款存在200-300个基点价差,而目前香港市场的价格仍在下降。”一个中资银行的人士称。
不过,上述投行人士认为,真正能借到钱的企业并不算太多。
尽管中资银行在香港可以利用国内信贷市场收紧的环境拓展业务,但当地信贷需求的增加,也使他们在投放时提高了选择性。
另一方面,在香港筹资后,如何把资金腾回内地,又是另一个故事。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境外筹资的汇回是有困难的,一般都靠增资扩股。股东资本投资到国内项目,或股东借贷给项目。但这些都需要审批。所以即使是能借到钱,也并不一定回国内。
尽管外商投资增资到境内的途径受外管局监管,因而额度有限,然而境外筹集的资金避开外管流回国内,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合作体系。
在香港设有分行的某中资银行信贷部人士透露,比如,一家A企业跟香港的一家贸易公司签个贸易合同,然后将资金打入后者,这家香港的贸易公司同时在内地设立一家贸易公司,这家贸易公司与A企业的国内公司同时签一份贸易合同。而直接用人民币付款。他表示,这是大部分企业会使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