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张辛欣)记者10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针对当前有利的降水条件,气象部门组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采取跨区域联合人工增雨(雪)作业,作业影响区普降小雨雪,对缓解旱情起到一定作用。
去年10月以来,由于水汽缺乏,华北黄淮等地鲜有雨雪眷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立春之后,我国暖湿气流开始活跃,此次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位置偏北,为气象干旱区带来良好的降水条件。
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气候条件,迅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旱区出现明显雨雪。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王广河介绍,9日至10日,气象部门组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采取跨区域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截至10日12时,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2架次,飞机累计作业飞行面积达14.99万平方公里。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787 次,发射增雨炮弹6448发,火箭2197枚,燃烧烟条1875根。
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气象干旱区大部出现降雪或雨夹雪,作业影响区普降小雨雪,部分地区达到中到大雪。
杨贵名表示,此次降水有效降低了城市火险等级,有利于山西、河南、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冬麦区的土壤增墒,对缓解上述大部地区旱情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旱区土壤干层厚度较大,此次降水不能对旱情起到完全缓和作用。
针对此次气象干旱情况,气象部门将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加强旱区人工增雨(雪)作业条件分析和预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加大人工增雨(雪)作业力度,提高作业效果。
据悉,人工增雨(雪)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新的途径。现代人工增雨(雪)活动开始于1946年,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个国家开展这项工作。但人工增雨(雪)作业需要一定的云和降水条件,受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还无法做到晴空条件下“人工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