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1月13日电 (通讯员 陈挚) 日前从教育部获悉,安徽师范大学 “丙辉漫谈”活动荣获全国校园文化活动特色项目二等奖。如何建立思想教育的网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优化环境,一直是安徽师范大学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们积极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 tujian.org
路丙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主任,从1999年开始,他就带领教研室的同仁以“丙辉漫谈”的形式,有效地搭建了思想教育的辅助平台,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在学生中建立了脉络清楚,覆盖全面,效果明显的师生沟通网络,为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路丙辉在接受采访时说,“丙辉漫谈”主要通过立目标,树品牌,开网站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开导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tujian.org
首先,立目标,“丙辉漫谈”这种形式的诞生有了方向。 tujian.org
路丙辉说,没有目标的航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如果思想教育工作没有目标,每个教育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认识行事,必然会在学生的思想中引起混乱。因为同学之间会有超出我们想象的更充分的交流。如果教育者队伍的行为和思想不统一,就可能在学生的交流中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可见,确立一个目标,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进而对受教育者形成统一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路丙辉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是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只有打开教育对象的心灵之门,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从而为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可见,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此,路丙辉老师带领教研室同仁,先后在九年的时间里,以建构师生之间通畅的心灵之桥为目标,依靠广大师生,成功组织了百余场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丙辉漫谈”,在学生中深受好评。可以说,如果没有目标,“丙辉漫谈”这项活动就永远也不可能诞生。
其次,“三步走”,使“丙辉漫谈”成为学生热烈欢迎的品牌活动。 tujian.org
第一步,在探索中找到了“丙辉漫谈”的方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路丙辉老师从1999年开始就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中进行探索性尝试。在学生中组织了“两课”兴趣小组,当时有50人。通过兴趣小组的成员,在学生中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心声,体现学生当下思想状况的问题,组织学生或与路丙辉老师直接“对话”,即由学生提出问题,路丙辉老师直接回答;或由路老师邀请其他老师与学生“对话”,回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由路老师本人或由他邀请的老师根据收集上来的问题,对其中比较普遍地存在,而且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影响比较大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对这种探索有很高的认同,一致认为,这样的形式真正把他们遇到的问题与思想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思想教育不再是空头的说教,而是把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了。真正实现了“贴近”。由此,“漫谈”开始成为《思想的道德修养》课辅助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被基本确定下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步,逐步推广,“丙辉漫谈”使数万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由于初步的尝试十分成功,从2000年开始,路丙辉老师开始将“两课”兴趣小组的工作在教研室的教师中分步推广,先联络一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班级推广这种做法,在成功的基础上,又在教研室的所有教师中进一步提出推广要求,至此,“两课”兴趣小组及其组织的“丙辉漫谈”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必做的工作,成为广大学生期盼的活动。
从2000年开始,“两课”兴趣小组在更多的班级中招收成员,使他们成为帮助修养课教师了解学生,组织学生成功举办“丙辉漫谈”的好助手。这项工作从1999年开始尝试,前后九年,每年都有一批固定的学生成为这个小组的积极分子,九年共有万余人,工作涉及到全校的每个学院,工作成果和影响惠及四万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开始,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丙辉漫谈”活动,平均每年都有十余场,每场至少有一百三十余人,关注的问题既有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问题,也有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时事,不一而足。学生用“场场暴满,场场热烈”来描述这项活动的场面。每次活动都采用学生用问题卡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办法,由参与组织的学生遴选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请教师现场回答。每一场的问题卡片都要求教师保存。仅路丙辉老师一人目前已经积累了近万张卡片,他本人将这些卡片上的文字整理出来做成电子稿,已达十万余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步,巩固成果,将“丙辉漫谈”打造成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为了使“丙辉漫谈”深入开展下去,使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路丙辉老师对这项工作做了必要的规范。一是对学生的兴趣小组工作进行规范。在每一个教学班都选出一名课代表,由全校的课代表共同组成兴趣小组的理事会,每一个课代表都要配合本班的任课教师的工作。2006年,由于原来的“两课”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兴趣小组的名字也随之变更为“素质教育兴趣小组”。多年来,这个小组一直是活跃在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中的思想教育工作的生力军。二是对漫谈的形式和名称做了大致的要求。漫谈分两种形式:由学生问,老师现场回答的,就叫“对话”;由学生预先提交问题,集中某些代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一位或几位老师深入剖析,与学生广泛讨论,叫“漫谈”。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创者和主要指导者是路丙辉老师,就把这项活动统称为“丙辉漫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开网站,设专栏,最大可能地发挥“丙辉漫谈”的作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余的时间和空间还是有很多,单纯依靠每年的十余场漫谈来发挥思想教育的辅助功能,其作用还是有限的。既然“丙辉漫谈”的活动形式已经基本成熟,就应该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2006年8月,路丙辉老师个人出资创办了“中国辅导员网”(www.910fd.com),并在网站内开设了“丙辉漫谈”专栏,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主要面向安徽师大的学生。路丙辉老师或根据在学生中的交流所得,或根据和教师的交流所得,或自己出题,写出主题贴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或由学生自己写出主题贴,引发路老师的思考和讨论。到目前为止,这个网站的12030篇文章的浏览量为1810466次,“丙辉漫谈”上的主题帖数为92个,跟贴286个,点击浏览量为21560次。有些问题讨论热烈,反响强烈。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就有50多条跟帖。这种形式成为现场版“丙辉漫谈”的有效补充,既在时间和空间上弥补了不在现场时的可能缺憾,也为那些不愿意当面问人的同学或不好当面提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通过团队、组织、平台的“三个一”媒介作用,搭建了“丙辉漫谈”建构师生之间通畅的心灵之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所谓“三个一”,路丙辉介绍说,简言之就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平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团队,就是建立能够引导整个工作方向,推动全部工作进程的核心团队。目前该教研室一共有十九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有五人,副教授四人,博士生导师两人,硕士生导师六人。博士六人,硕士五人,他们专门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中有七人先后担任学生工作辅导员,有一人获得教育部“百名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两人获得省教育工委“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两人获得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一人获得校级“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一人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正是有了这支队伍,“丙辉漫谈”的工作才得以稳步推进,成果丰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组织,就是在学生中建立一支可以和教育者成功对接的学生组织。所谓成功对接,是对学生组织的组织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就是能够贯彻和执行教育者意图,有效组织学生以便于教育者施行思想教育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学生组织与教育者的成功对接,就不可能有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我们接受过一些辅导员的邀请,给他们的学生讲授一些在辅导员看来很重要的问题,但结果是跟学生不喜欢上的课效果差不多,原因就在于组织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辅导员和教育者都是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与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并没有建立联系。只有实现成功对接,即组织师生交流的组织者具备了能够贯彻和执行教育者意图,能够有效组织学生的基本能力,才可那为教育者构建师生的心灵之桥提供前提。形象地说,是为这座心灵之桥建造了坚实的“桥墩”。正是有了兴趣小组这个“桥墩”,“丙辉漫谈”的师生交流才获得了“场场暴满,场场热烈”的效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平台,就是为师生成功交流提供的适宜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需要一个与交流的内容比较吻合的场所。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影响交流的效果。因此,“丙辉漫谈”在每一次的“对话”或“漫谈”活动中,都很看重现场的布置,尽量跟学生万分熟悉的教室不同,好让他们避开上课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流也需要一个“场所”。现代科技为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流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手段,比如电话、短信、网络、QQ等。只要这种交流是经常的,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手段称为平台,尽管它是虚拟的,但为教育者了解被教育者,帮助被教育者提供了便利。“丙辉漫谈”专栏就是这种虚拟的平台。从实践看,正是有了这个平台,才有了课堂之外的更加丰富的思想教育,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看,都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氛围,提供了支持,巩固了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