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月12日电 2001年开始,我省质监系统陆续在铜陵市等46个市(县)开展“质量兴市”试点工作,目前已有7个市县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为助推安徽崛起,2007年,省委、省政府在“质量兴市”的基础上正式启动“质量兴省”战略,经过努力,全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85.59%,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全省工业产品合格率为85.59%,高出全国监督抽查合格率4.5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2.56个百分点,保持了连续3年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名牌战略擦亮安徽“名片” tujian.org
2008年9月6日,合肥市包河公园景区被评为“合肥服务名牌”,从而成为合肥市唯一获得“合肥服务名牌”光荣称号的旅游景区。2008年6月份,合肥市首次在旅游、餐饮、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等4个领域评选“服务名牌”。合肥“服务名牌”的评选,是合肥名牌产品评选在服务业的扩展和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疾风知劲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质量可谓是企业的生命,而打造精品、创立名牌则是每个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梦想。记者日前在省质监局采访时了解到,国家质检总局于2001年正式启动中国名牌产品评价认定工作,而当年我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数量仅有2个。通过全省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2004年我省的这一数字上升到5个,2007年上升到37个。几年来不断上扬的曲线,昭示着我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步伐和成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名牌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表现,更是代表地方形象的“名片”。近年来,我省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作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在发展中培育名牌,靠名牌促进发展”的思路,不断扩大名牌群体,推动产业集群形成。除中国名牌产品的数量不断增长外,2004年以来,我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数量也从37个增加到126个,连续3年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5个增加到18个,居全国第7位;安徽省名牌产品从255个增加到642个。马钢、铜陵有色等一大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544亿元,出口总额达到34.8亿美元,实现利税333.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60.5%,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tujian.org
按照“质量兴省”实施方案要求,到“十一五”末,我省还将争创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数量要达到40个,国家免检产品数量达到130个,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3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中国出口名牌15个,安徽省名牌产品数量达到900个。“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省政府和全省17个市政府目前都很重视名牌战略,并已出台各项名牌奖励政策,全省上下和企业争创名牌的热情也很高,我们对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负责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基地建设打造“技术航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前企业的食品检验、计量检定需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去省质检中心,一切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合肥市某食品公司负责人近日告诉记者。2008年10月16日,省政府“861”行动计划重点工程之一的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该质检基地涵盖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7个直属院(所)、8个省级质检中心和24个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目前最大的集政府公共实验室、经济技术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研发基地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质量关乎生命,技术担当重任。”近年来,为扎实做好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等“三大服务”工作,全省质监系统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加强边际、覆盖全域”的总体要求,加强各级质检中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技术航母”,构建覆盖全省的检验检测体系。目前,我省分别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铜陵市“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检中心”、芜湖市“国家汽车零配件质检中心”已经竣工,马鞍山市“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2007年11月已经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至此我省已有6个国家级质检中心。此外,我省还在市、县特色产业区、主导产业区建设了15个省级质检中心,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技术机构为主干、县区和企业技术机构为补充的相对完善的检验检测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质检基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可以说为全省经济发展和安徽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和技术支撑。”省质监局负责人说。据了解,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还将建设40个省级质检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争取在“十一五”末建成10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作为立足本地、服务安徽、辐射周边的社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些质检基地必将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安徽制造”畅通泛长三角 tujian.org
六安市木厂镇的陆女士,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打工已有10多年。“我喜欢吃面食,以前在家的时候,经常买本省生产的‘丰大’牌面粉,刚到上海打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卖的。现在,随便到附近哪个超市,都能买到这种品牌的面粉了。”日前见到记者时,她感叹皖货在上海的流行。2008年8月28日,苏浙皖赣沪合作互认共同行动暨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我省与泛长三角3省1市质监部门共同表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互动机制,深化质量合作互认工作,促使更多的产品实现泛长三角无障碍流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皖”字号农产品飘香泛长三角,只是我省质监部门加强区域合作、助推安徽崛起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为实现更多的“安徽制造”畅通泛长三角,我省质监部门积极寻求合作机会。2005年,我省首先与上海市签署《沪皖食用农产品互认协议》,对我省100种农产品、23家检测机构、18家龙头企业进行互认。2006年,我省与苏浙赣沪3省1市发布《十一五期间长江三角洲苏浙皖赣沪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行动纲领》,明确在质量、标准、计量、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认证认可、打假治劣等工作领域达到“十个统一”。目前,我省名牌企业进入泛长三角免于省(市)级监督检查;我省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在异地发生质量问题或接到举报投诉均能按照“先属地告知后协商处理”原则就地解决;我省企业在跨省建厂、合资合作生产、异地经营销售等方面,还可得到当地质监部门的同等待遇和指导服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省质监局负责同志在采访时表示:“今后将与兄弟省市进一步扩大产品互认范围,加强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制定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方面合作,推动工业产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认,加强区域内省级名牌产品互认免检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信息通报制度,把合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桂运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