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医生”正释放气体,采用示踪气体追踪法对市档案馆东侧裙房办公室气密性进行测试。
北京市档案局裙房西外墙、单玻钢窗照片,下图为“节能医生”用红外仪拍摄的热成像图。
2010年12月,市档案局主楼北外墙、外窗,下图为“节能医生”用红外仪拍摄的热成像图。
红外热成像显示,红色代表窗户外表面温度,与上图对比可见,外窗表面温度比外墙温度要高7℃-9℃,外窗单层玻璃保温性能差,应更换成双层玻璃塑钢窗。
原标题:“节能医生”红外仪诊断政府大楼能耗
2011年,北京的水资源再度告急,人均水资源量已从多年前的不足300立方米,降至近几年的100立方米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成为我国最为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水只是北京资源紧张的缩影。2009年底,常住人口总数1972万人,已经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
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致使水、电、气、热、煤供应紧张,人口增长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尖锐。这让政府部门在督促各行各业节能减排的同时,开始“革自己的命”。
机关用水用电“斤斤计较”
5月14日上午,位于白纸坊桥附近的西城区人大、政协办公区,昏暗的灯光下,齐树连站在办公室走廊尽头,微眯着眼,抬头眺望走廊深处。这样的动作,齐树连过上一小时就会重复一遍。
他是西城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所望之处,是正在做的一项“试验”,即把办公区过道的电灯瓦数降低,由13瓦改为3瓦,每隔三盏亮一盏。齐树连需要看看改变瓦数后,照明是否影响正常工作。
“我们这个楼一共12层,每层楼有30盏照明灯。我如果这样做,你看,是不是一年下来能省不少电?”齐树连笑眯眯地问。
这样“斤斤计较”的行为,是齐树连近几年工作的常态。
他和同事们一起,会要求每个办公室在电灯开关上方,贴上“随手关灯,关断电源”的提示语;在空调开关上方写着“使用空调,注意关窗,下班离开,关闭空调”以及“节能室温,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的提示语。
类似的措施还有:3层及以下的楼层,不开电梯;楼层间隔三层以内,不搭乘电梯;下班后及休息日,只运行一部电梯。
感应式水龙头上方,有“节约用水”提示语,以及几个巨大的感叹号。浴室由原来的24个喷头,压缩为6个,洗澡只要超过20分钟,就必须交费。
这些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水表、电表走得慢点。
政府节能“占比小,意义大”
齐树连的工作,是北京政府机构节能减排的缩影。
2006年底2007年初,在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下,市政府将节能减排的“大刀”砍向政府机构。
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同时,也给各省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除了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石油石化这些被大众所熟知的耗能行业之外,以政府机关为代表的公共机构自身的用水、用电、用油、用气情况,也开始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长期以来,公共机构一直未被纳入节能减排的视野。北京包括学校、医院等市区两级公共机构共有8100多家,其能源消耗占全市总量的3%左右;水资源消耗占全市总量的3.6%左右。其中政府机构约3700家,约占公共机构的45.6%,其能耗约占公共机构总量25%,水耗约占总量13.3%。
从绝对值上看,政府机关所用能量在全社会总量中占比并不高,节能意义何在?
在北京市发改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看来,政府机关节能“占比小,意义大”。政府机关的节能,有着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其是否节能,会成为大家热议、效仿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机关用能客观上也存在浪费现象,比如管理意识不强,监督检查不够等,确实存在一定潜力。
“节能医生”会诊政府大楼
2006年,北京初步确定市公安局、发改委、市市政管委等10家政府机关,作为首批系统节能试点单位。
具体怎么做?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有关负责人比喻说,“像人生病了会不舒服,但不知道为何不舒服,所以需要去看医生,然后再开方子吃药。政府机关节能亦是如此。”
对一个部门而言,大楼很高,部门庞杂,人员众多,还有各种设备设施。
而现有的数据,一般只有总耗能量与单位建筑面积的耗能量,那么,耗能的地方具体在哪里?
柳晓雷称,这就需要给建筑“看病”,也就是节能诊断。在这过程中,对每个单位的整个用能系统进行分析,将众多纷繁复杂的数据进行比对,然后找出耗能较大的地方,进行改造。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李著萱,就是一名给建筑“看病”的“医生”。
自节能改造启动以来,中元已经承接了10多个政府机关的节能诊断工作。在李著萱看来,这工作既简单,又充满挑战。简单的理由,是因为各个单位的诊断内容大致相同,均是建筑围护结构、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计量、特殊功能用房等的用能情况;不同的是,每个单位情况千差万别,且除了设备能耗之外,人员的节能意识也是重点。
杜绝借改造之名搞装修
2010年年底,李著萱带领团队接手北京市档案局节能诊断。
他们多次来到市档案局,了解现有建筑的水、暖、电的现状。对现有建筑制冷机房、水泵房、厨房、餐厅进行了初步了解,12月16日,测试正式开始。
节能医生们使用各种先进仪器和方法,包括红外成像仪、示踪气体追踪等。红外成像仪扫描楼体外墙、窗户后,能迅速发现哪些窗户保温性能差,导致屋内取暖的能耗增加,需要更换或者增加气密性。
用电测试需要很长时间,自2010年12月17日起的11天里,“医生们”测试每天的用电量,包括尖、峰、平、谷的4个时段的用电情况。
有些项目,必须非常精确,如外窗的气密性,需要记录下测试的具体时间、室外的温湿度、通风情况等。获得庞大数据后,李著萱开始制作节能方案。
“方案要考虑到节能改造的可行性、投入成本、改造的效益。”李著萱表示,如果一些项目改造费劲,节能效果也不明显,也不会去强行改造,方案之初,就要杜绝借改造装修的情况发生。
在第一批试点政府机构中,李著萱负责的北京市科委办公楼,测算后发现各项用能指标均中等偏低,没有节能改造的必要。
改造效果明显,以西城机关办公楼为例,2009年,该楼用电量比2006年减少了40万度,用水减少了2.7万吨。
能耗排名低 面子过不去
节能改造的动力,源于制度的压力,直接体现就是北京市发改委的节能指标考核,以及对公共机构用能情况的季度通报。
市发改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能耗指标虽不是强制性考核,“但这个考核跟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各个单位还是比较重视的。”
除了设定节能指标外,今年年内,北京还将启动建设公共机构在线监测平台,84家单位的用电、热、水、气等情况将一目了然。
平台建成之后,这84家机构将进行联网,实时监测用电、热、水、气等主要能源。哪个单位用能突然增高,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工作人员将上门调查原因,并进行提醒或者通报。
每个季度,各部门用能情况,将在政府机关进行通报。“这并非约束性政策,但排名倒数的单位,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一单位负责人说。
市发改委表示,作为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之一,北京对节能改造的投入力度正在加大。今年,北京将再启动第三批共30家政府机构节能改造,总面积达55.2万平方米,改造完成之后,预计年节约4800吨标准煤。
同时,今年将编制发布医院、高校等重点领域公共机构用能定额标准,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个标准,也就是给各个机构设立一个用能的“天花板”,作为其参照的标杆。比如人均月用电量多少,数额比这个标准要高很多,那肯定是节能不够,需要予以改进。
A12-A13版制图/新京报 师春雷
A12-A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