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福建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福州:7年间城门千亩湿地变厂房 农林水局称没审批
2009-04-30
污水直排闽江污水直排闽江 防洪堤外违法建起的厂房防洪堤外违法建起的厂房东南快报讯(记者 林春长 林风 实习生 杨国妮)福州仓山城门镇樟岚村有一块自然形成的湿地,称为胪岐洲,曾是白鹭憩息的好去处。但从2002年起,开始有人在此抽砂造地。   7年间,在闽江防洪堤外的这片上千亩的湿地上,厂房林立。大量的污水、垃圾直接排入闽江,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7年来,相关执法部门也多次到场制止,但填江造地怪相仍持续不断,甚至愈演愈烈,目前还在进一步违建中。   千亩湿地被填盖厂房   樟岚村毗邻闽江,紧挨着正在修建的三环路及福厦铁路,由6个自然村组成。   经过闽江长年累月的冲刷沉积,在江边形成了一大片滩涂湿地,被称为胪岐洲。   村民庄先生说,10年前,胪岐洲江边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水草、垂柳,江边空气清新,还有翩翩飞舞的白鹭。可是现在,江边的水草少得可怜,鸟也几乎绝迹了。   胪岐、下董、湖地里等自然村防洪堤外的湿地上,都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厂房。   “防洪堤外的这些厂房,都是从江中抽砂填湿地后盖起来的。”昨日上午,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旧防洪堤向闽江外走了近200米,发现周边都是高低不一的电镀厂、木材厂、家具厂等。在一间空旷的厂房内,工人还在里面砌墙。   村民说,胪岐洲共有一千多亩。填江造地现象最早出现在2002年。7年过去了,最终上千亩的湿地逐渐被填平,盖起了厂房。   “当时是以修防洪堤为名,开始填江违建的。”庄先生说,当时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在不破坏防洪基础上,由村里出资8000元,对防洪堤加固改建利用,没想到“改建”成了“违建”。   村民称,政府部门正对该地段进行征地拆迁,用于福州东部开发建设拆迁安置地,违建者企图通过填江造地违建,争取多拿拆迁补偿费。   填江造地埋下隐患   村民说,湿地没被破坏前,成群的白鹭都飞到这里来觅食,还有人来江里游泳,很多人都说这里是一块天然的宝地。现在湿地成了厂房,气味难闻,污水也排向闽江,影响了居民生活,也会对整个闽江河岸的生态以及闽江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让村民最为担心的是,填江造地后,存在着防汛隐患。   闽江下游管理处排涝科工作人员表示,填江造地工程在抬高滩涂水平高度的同时,还导致沿线排水横截面变窄,行洪受到阻碍。一旦闽江突发洪水,江水难以漫过滩涂,将向四周外溢,届时周边的田地及村民房屋将受到洪水威胁。   违法建筑禁而不止   作为主管部门, 仓山区农林水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违建者在樟岚村防洪堤外“填江造地”一事,没有经过任何部门审批,也没有任何部门敢批,属于一种违建行为。   该负责人说,樟岚村的违建现象,属于阶段性违法建筑,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之前,水利部门也接到过举报,但他们的职责,只能对违建者发通知,责令制止其违建行为。可执法人员一离开,违建者又开始抽砂填地,一旦违章建筑建起来,他们要再去查就很难,处理起来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这么一大片违建物又该如何处理?水利部门表示,政府部门已在樟岚村重新划定新的防洪堤线,他们也将情况上报了上级部门,届时由市里统一进行处理。近日,水利部门也将再次组织人员,到场查看情况。   对此,福州市拆迁工程处相关人员表示,如果涉及违章搭建,在拆迁补偿时,一般是不予以赔偿。
     相关链接
    ·福建南平高速公路车祸死者增至18人(组图)
    ·王宪榕代表:“发券”不如减税
    ·林欣欣代表:定期体检惠及农村“半边天”
    ·戴仲川代表:食品安全,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许金和代表:挑战之中蕴藏机遇
    ·“惠民”消息上船头
    ·三明武警官兵与驻地藏族学生心连心
    ·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加快3G网络建设
    ·漳州一审判决一起特大走私毒品案两毒贩获死
    ·闽江流域千人百队保护福建人民的母亲河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