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福建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练”好六道功,让柑橘远离病害
2009-04-30
  柑橘黄龙病目前是柑橘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号称柑橘“癌症”。作为我国柑橘的主产区之一,我省有柑橘256万亩,有50个县发生柑橘黄龙病,为害轻的县,病株率约5%;为害重的县,病株率已达到40%-50%。柑橘黄龙病的蔓延为害,给我省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我省柑橘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省农业厅把防控柑橘黄龙病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   当前正是柑橘长春梢时期,是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一个重要节点。21日,省农业厅在福州召开会商会,我国著名柑橘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清和来自重庆大学、广西柑橘研究所、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柑橘黄龙病不可不治,不可根治,可以控制。要有效控制柑橘黄龙病危害,必须“练”好六道功:   严格执行苗木检疫   产地检疫。按照《柑橘苗木产地检疫规程》选择柑橘苗圃地,苗木出圃前经检疫检查合格的由植物检疫部门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   调运检疫。严禁病区的砧木、接穗和苗木流入无病区和新区;柑橘苗木调运前要向农业植物检疫部门申请检疫,经检疫合格后,凭植物检疫证书方可调运。   市场检疫。在市场销售的柑橘苗木必须具有植物检疫证书。   大力培育无病种苗   选好苗圃地。苗圃一般要求四周1.5公里内没有种植柑橘及其他芸香科植物,并用40目防虫网全封闭隔离,禁止露天育苗。   选好砧木。应选用非疫区无病虫的砧木种子;砧木种子播种前采用温汤浸种法消毒种子,即砧木种子经50—52℃热水预浸5—6分钟,随即用55℃热水浸50分钟,取出晾干即可。   选好接穗。应是在无病母本园内采集健康接穗。   定期监测虫媒   在疫情发生区域,应定期监测黄龙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柑橘木虱发生动态。柑橘木虱发生动态采用黄板诱集和果园定点调查相结合,并用PCR技术检测带菌率,监测木虱传病风险。黄龙病病情采用病状观察和PCR检测相结合,以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挖除。   及时挖除病树   先喷药,后挖树。对确诊为柑橘黄龙病侵染的发病单株,要坚决挖除,迟挖不如早挖,以减少传染源。挖树时应先喷药,后挖除,以防止带菌木虱转移传播。   先消毒,后补植。对发病率较低的柑橘园,挖除病株后,可以在当年或次年补植。但补植时,定植穴应用石灰消毒,添加客土,施足基肥,大苗移植。对发病严重或株发病率在20%以上,已失去经济价值的柑橘园则应全园挖除,果园环境改造1—2年后重新种植无病苗。   对柑橘黄龙病发生区的柑橘园,其周边1.5公里范围内零星种植的柑橘类植物和香橼、九里香等柑橘木虱野生寄主,是重要的传染源,必须清除。   彻底防治柑橘木虱   柑橘木虱是柑橘的重要害虫之一,也是柑橘黄龙病的媒介昆虫。   果园在冬季和新梢始见期是防治柑橘木虱的关键时期。采果后至春芽前,结合冬季清园,全面喷药1-2次。春梢、夏梢、秋梢、冬梢各长至0.5厘米以内及时喷药,隔7-10天再喷药1次,彻底防治木虱。   对成年果园夏梢和冬梢,采取喷药抹除的控梢措施,可降低木虱为害传毒。防治柑橘木虱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长效与速效农药结合,杀卵和治若成虫农药结合。   加强果园栽培管理   规划果园应合理布局,新柑橘园要远离病区,在平原区至少要距3公里以上。同一果园尽量做到品种、苗龄一致,使新梢能抽发集中整齐。   加强果园管理,健身栽培,按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科学管水,及时防治柑橘红蜘蛛等主要病虫。 (记者 吴美章)
     相关链接
    ·福建省委"四个专题"调研组深入宁
    ·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国际摄影大赛开镜
    ·今天福建大部分地区高温超过35℃
    ·福建省3台精品剧目将进京献演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建设若干意见》
    ·福建人游武夷可享受景区门票半价优惠
    ·7月11日至9月20日福建人游武夷山可享门票半
    ·福建师大学生暑期赴德化社会实践
    ·福建普通高招录取工作启动 咨询服务电话开
    ·福建省政府安全生产督查组莅漳检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