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福建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泉州港迎来"大船时代"
1970-01-01
  “中河”轮成功停靠在泉州港石湖作业区 长275米、宽32.3米、可满载4250标箱的集装箱轮首次成功停靠石湖作业区 随着“中河”轮的顺利停靠,泉州迎来“大船时代”,打造“亿吨大港”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昨日,可满载4250标箱的“中河”轮成功首航泉州港石湖作业区,创造了泉州港有史以来最大集装箱轮船停靠纪录。 创造集装箱轮停靠新纪录 航道、天气、洋流等都是决定船舶能不能顺利进港的因素。受限于航道不深的缘故,作为泉州港主要的集装箱装卸地———石湖作业区,一般仅有标箱少的集装箱轮停靠。此前,停靠的集装箱轮大多在2000标箱左右,而去年“东河”轮2700标箱一度成为不可逾越的纪录。 昨日近12时,伴随着鞭炮齐鸣、礼花起放,“中河”轮顺利停靠。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港口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中河”属于“巴拿马”型集装箱轮,全长275米、宽32.3米,可以满载4250标箱,载重5万多吨。由于经济实用,这种较大块头的集装箱轮船在航运中较常使用。据了解,“中河”轮原本从广州开往天津,中间在厦门停留。由于中远和泉州多方争取,石湖作业区迎来“中河”轮停靠的机会。 之前,市港口管理局协调提出一套护航方案,海事部门对航道周围进行警戒、清障,泉州港引航站也派出富有经验的引航员上轮协助,同时,从肖厝港区调用的一大一小两艘拖轮协助“中河”轮进港。停靠石湖作业区前,由于台风天气等缘故,昨日凌晨4点多,“中河”轮已经到达外锚地等待。 深水航道“初露锋芒” “中河”轮的成功首航,得益于泉州湾港区深水航道疏浚的进展顺利。深水航道从去年4月开始疏浚,预计明年上半年全部完工。航道宽度为250米,设计水深12.5米,疏浚后5万吨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港,10万吨船舶可乘潮进出港。 泉州港引航站的谢永奎和陈振生作为引航员协助“中河”轮进港。“‘中河’轮吨位大,吃水达9.3米;目前航道宽160多米,一些浮标偏离位置,往内侧靠,实际航道不足160米,宽度受限;12.5米的水深设计还没有达到,‘中河’轮引航难度大。”好在经过富有经验的引航员、船长掌舵,“中河”轮顺利地停靠。“中河”轮此次载有2180个标箱,其中空标箱1000个、重箱1180个。停靠后,装卸工作随即展开,在港时间10个小时左右。昨晚10点,卸完1000个空标箱后,“中河”轮准时离泊。 扩大泉州港吞吐能力 “中河”轮船长夏德明2003年就开过“辽河”轮停靠泉州湾港区,而那时的“辽河”轮仅170米长,可载1340标箱。因此,在泉州湾深水航道尚在建设之时停靠4250标箱的“中河”轮,对他来说是一项挑战。“我是看着泉州港一点一点地壮大的,这两年,泉州港一天一个样,发展得非常快,”首航成功的夏德明高兴万分地说,“有了深水航道,通航能力大大提升的泉州港会迎来更多、更大的轮船”。 “中河”轮成功首航,泉州港从此迎来“大船时代”。“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是泉州港的一大进步。”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泉州湾港区之前只能接受2000标箱左右的集装箱轮停靠,宁波、厦门等港口则能停靠1万标箱集装箱轮,泉州港航道条件明显不如其他大港,航道疏浚以后水深可达12.5米,与厦门港通航能力不相上下,“泉州投入1.7亿元疏通航道,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中远集运中国部厦门分部泉州分公司总经理戴刚说,“中河”轮首航成功,对于泉州今后开通内贸航线有促进作用,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中河”轮停靠泉州港,大大增加吞吐量。 □记者廖培煌陈英杰实习生刘晓燕文图
     相关链接
    ·福建省委"四个专题"调研组深入宁
    ·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国际摄影大赛开镜
    ·今天福建大部分地区高温超过35℃
    ·福建省3台精品剧目将进京献演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建设若干意见》
    ·福建人游武夷可享受景区门票半价优惠
    ·7月11日至9月20日福建人游武夷山可享门票半
    ·福建师大学生暑期赴德化社会实践
    ·福建普通高招录取工作启动 咨询服务电话开
    ·福建省政府安全生产督查组莅漳检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