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飞珠:拨开灾区孩子心灵的阴霾 |
1970-01-01 |
|
回到三明10多天了,茅飞珠仍然不时接到都江堰学生打来的电话、发来的短信。在电话中,她总是鼓励孩子们坚强,不要流泪。可是,当夜深人静时,一想起那片土地上的孩子,她的泪水总是打湿枕头。她怀疑,是不是去了趟灾区,自己变得脆弱了。
茅飞珠,尤溪县最偏远乡镇八字桥的一名小学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年6月,她报名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福建省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队,离开4岁的孩子,远赴都江堰。
“以后,我要把都江堰修漂亮了,请老师来玩”
“地震后,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呢?”
“火葬场!”
这是茅飞珠和刘精的第一次对话。她担任阳光心理学校中班的班主任,刘精是她的26个学生之一。
茅飞珠吓了一跳,当场未作任何评论。课后,她与刘精个别交谈。刘精说是随口乱说的,同学们也都说刘精是个问题孩子。家访中,刘精的父亲直摇头:“这孩子太叛逆了!”
地震能否成为重塑刘精的一个契机呢?茅飞珠对这名9岁男生多了几分关心,让他当劳动委员,要求他自律做表率;手把手教他表演手语舞;字条留言,鼓励和疏导……
告别仪式上,刘精先是在茅飞珠的包里放了一封信和一只小白兔。之后,他带领全部同学来到室外,围成一圈表演手语舞《感恩的心》。同学们都哭了,刘精哭得更是伤心:“以后,我要把都江堰修漂亮了,请老师来玩!”
9岁的孩子,地震没有震垮他们,在灾难面前还学会了感恩。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茅飞珠知道,在援助对象面前哭有些不妥。可她还是忍不住释放了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
“孩子,幼儿园不会再摇晃了”
5岁的雨萱活泼可爱,在幼儿园经常拿小红花。地震后,她经常在家中的墙角发愣,一听要去幼儿园,就号啕大哭。
茅飞珠听说了,找家长解释,这是孩子受惊过度,对地震现场产生特定场所恐惧。孩子无法像成人那样,直接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她找来雨萱的同学,上门同雨萱玩,带着雨萱隔着大门看别的孩子在幼儿园玩耍,拿着小红花让孩子回忆得到夸奖的喜悦。
几天后,雨萱渐渐有了笑容。茅飞珠就把雨萱搂在怀里:“是不是害怕幼儿园还会摇晃呢?”雨萱点了点头,放声大哭,断断续续地说起当日恐惧的情形。她就带着雨萱走走跳跳,拍着墙壁,摇摇滑梯,告诉雨萱:“孩子,幼儿园不会再摇晃了!”
前几天,雨萱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茅飞珠,雨萱主动提出要去幼儿园上学了,她要拿更多的小红花,把床头挂得满满的。
“作为福建人,我脸上有光”
拨通家中的电话。“妈妈,你是不是只要灾区的孩子,不要我了!”4岁孩子稚嫩的责问,令茅飞珠一阵心疼。毕竟一直都在偏远的乡下教书,每周只能和孩子相聚一次。来到都江堰,已经半个多月了,这是她和孩子最久的一次分离。
离开营地去一个学校进行心理辅导,下车付钱。的哥看到她们身上的志愿者标志,怎么也不肯收钱。相持不下时,的哥一句朴实的话震撼了茅飞珠,也说服了她。“还算啥钱啊,你们这么远来帮我们,我们感激你们,就让我为你们做点事吧!”
茅飞珠没有理由再拒绝朴实的感谢。坐车不肯收费,这事她们碰到太多太多。后来不是特别紧急的任务,她们都尽量步行。
长乐籍的一个老乡来到营地,送来几箱西瓜、桃子、苹果。一句简单的话掷地有声:“因为你们,作为福建人,我脸上有光!”
四川财经大学的教授来了,营地对面的武警来了……他们都尽力关心和帮助心理援助服务队。这些热心的人们,给了茅飞珠更多的动力。
如今,茅飞珠已经回到三明家中,除了继续关心都江堰的孩子们,她正和三明儿童村联系,希望能担任儿童村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孩子们拨开心灵的阴霾。 (记者 郑长辉 通讯员 杨连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