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增长均超10% |
1970-01-01 |
|
今年上半年,在明显感觉物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泉州市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市场走势平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54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35元,增长10.5%;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77亿元,比增21%。
物价:涨幅居全省次低
目前,我市生猪的批发价为8.4元/斤,比4月上旬的9.77元/斤下降16.3%;鸡蛋3.7元/斤,比春节期间的4.1元/斤下降10%。尽管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通胀压力存在,但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3月开始已经呈现逐月下降趋势,上半年累计上涨6.2%%,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全国涨幅。继去年我市CPI涨幅全省最低后,今年上半年涨幅又居全省次低,说明我市价格调控工作取得较好成效,CPI相对稳定。
调查的八大类商品(服务)呈现“三升五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等五大类上涨,涨幅分别为17.9%、4.1%、4%、4.9%和8%;涨幅最大的食品类成为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三降”分别是衣着、交通及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三大类价格。
房产:投资速度逐月回落
今年,房地产开发降温,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从今年2月开始,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速度呈逐月回落之势。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9.93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及全年分别回落23.3和45个百分点。据调查监测结果显示,二季度我市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为100,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3.3点和35点。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今年1月—5月,我市房屋销售价格(不计入CPI)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6.6%%、5.2%%、5.0%%、3.7%%和3.2%%,累计上涨4.7%%,比全国10.4%%低5.7个百分点。我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初显成效。
市建设局分析,从房价看,表面上房价呈现下降趋势,但实际上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是保证房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今年是我市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效应显现年,整体市场继续在调整期中运行,这种调整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是一致的,对整个后续市场的健康发展将带来积极效应。
购物:农家店步入“一店多用”时代
农家店步入“一店多用”时代。电信、移动、联通、邮政、烟草、医药等企业正逐步入驻农家店,开设专柜。今年,我市继续扶持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巩固提升原有1846家农家店的功能,积极推进新建和改造消费品农家店65家,有效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而在城区,大型超市、专卖店等新型业态也正加快发展。千亿商贸大街已引进30多家商贸企业;新门街实行捆绑销售,积极打造时尚精品购物一条街;嘉太名优酒有限公司注资1500万元,与永春顺德堂醋厂联姻,使“老字号”重新焕发生机;IT专业连锁卖场宏图三胞入驻泉州,电子产品市场、家用电器市场等在整合中不断提升效益;九牧王、七匹狼、柒牌、安踏、冠福、匹克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在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布点速度加快,企业营销网络全面铺开,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
□本报记者 林绿波 黄小玲 屈人文 林志党 实习生 吕海芸 苏缅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