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3年前,16位参加两岸海上救捞会议的专家,开启了一坛绍兴黄酒,把大家的名字写在纸上,包好,用黄泥封存在酒坛口。16个人立下誓言:“两岸一日不通航,这坛酒一日不开封!”
1996年11月下旬的那一天,16个意气风发,怀揣着梦想的两岸救捞专家们,不知道喝下去多少坛好酒。他们都醉了,醉在“大三通”的梦想里。他们在醉之前,不忘封存起一坛好酒,并且相约:等将来两岸三通时,再来共品这坛好酒。
光阴荏苒。13年过去了,两岸三通了。而这坛酒,还静静地躺在北京北海公园的一家饭店里;16人里,有人两鬓染满白霜,有人已经长埋地下……
昨日,在海峡·两岸海上直航圆桌会议上,16位中的两位老朋友意外相逢了:朱于益已是耄耋老者,满头白发,但神采奕奕,彬彬有礼;年届花甲的陈映秋,目光炯炯,带着学者独特的儒雅气质。
“是你吗?是你!”突然遇见,朱于益紧紧握着陈映秋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追忆往事,两人嘘唏不已:13年前,两人在北京参加海峡海上救捞会议,探索一条两岸联合救捞的道路。那时,他们是先行者,也是追梦人。关于三通的梦想,就是在那时许下的。
13年过去了,海峡东岸的朱于益已经成为中华搜救协会的常务理事,海峡西岸的陈映秋也成为中国船级社常务副主席。隔着海峡,他们尘封了老酒,也尘封了记忆,尘封了思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两岸大三通时代来临;2009年,两岸民间大交流启动。梦实现了,人也团圆了。他们又坐在了一起,相对凝望的那一刻,记忆开启了。
北京北海公园的那一坛绍兴老酒,未开封,人已醉。
相知相约在北京,又在滨海城市厦门相遇;13年前的课题是海上搜救,13年后的课题是两岸海运直航,他们的缘分,离不开这一片“海”,也离不开这一道浅浅的海峡。他们现在的梦想,是在海上“开”出一条更为便捷,走得更顺的“路”。
“哪一天,咱们约上大家,北京一聚!”朱于益、陈映秋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两位“追梦人”,已经在憧憬着下一次的相见欢!
本报记者 林世雄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