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福建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福建勾画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蓝图 2020年GDP4万亿元
2009-08-06

  “到2012年,人均GDP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17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地区GDP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 优美之区。”

  在日前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中,这样描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远景。

  “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是对《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具体化和明细化,也标志着福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益生说,《实施意见》更加突出了平台建设,提出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在产业对接、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都明确了具体措施。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提出闽台双向投资的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合作局面。

  而且“更加突出了海西经济区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专门用两个篇章阐述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杨益生告诉记者。

  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加快形成海峡西岸港口群,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整合港湾资源,形成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群;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网和海峡铁路网,逐步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推进形成“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使海西铁路成为国家路网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

  在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突出项目带动和产业带动,加快产业升级;而且要求,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功能。

  此外,还强调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加强金融担保、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专业市场、现代物流、营销联盟、人才培训、行业协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杨益生说,《实施意见》对福建的九地市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强化福州省会中心城市重心辐射作用和厦门经济特区龙头示范作用,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的支撑带动作用,漳州、莆田、宁德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龙岩的前锋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各地市在海西区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此外,《实施意见》还对区域统筹合作发展、省际合作也作出了具体安排。统筹区域内各项建设安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城市联盟,促进城际协作,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省际区域协作方面,积极推动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探索建立产业、交通、环保、金融、信息、城乡规划、能源资源、区域通关等领域的协调机制,推动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记者李晋田 陈衍水)

(责编:吴颂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安溪永春招募20名大学生下乡 年龄不超过25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主任会议召开
    ·两岸金融合作 福建先行先试
    ·我省技工院校毕业生 就业率96%以上
    ·18日起桩考须在10分钟内完成 超过时限一票
    ·我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海西大讲堂报告会举行
    ·全力筹办全国特奥会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南平旅游界:构建合作平台 推进旅游协作
    ·烛光祈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