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的绥阳县“大垭模式” |
2009-04-30 |
|
“这个村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因地制宜,认真思考自己的主题实践内容,创新工作方法,走出了自己的一种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为我们边远贫困村在夯实村级组织建设上提供了借鉴作用。”在近日绥阳县召开的“看发展、强基础、构和谐”为主题的乡镇“转转会”上,该县县委书记袁竞对这个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个村就是被喻为边远高寒第一村的绥阳县坪乐乡大垭村。大垭村紧连正安县和湄潭县,有12个村民组,1037户,共5000人。该村除常规农业生产外,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烤烟、畜牧和劳务输出等。
乘车从坪乐乡政府出发,行驶在蜿蜒而又平坦的通村公路上。“这条公路修得这么好,这都是大垭村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管护的结果”,一路上,坪乐乡乡长梁厚权给我们说了大垭村在管理公路上的办法。
黔北民居风格式修建的村办公室矗立在半山腰,大门旁边的墙上挂着醒目的《群众办事流程图》和《村规民约》。干净清爽的办公环境让人感到“当家人”是非常“理事”的。党员活动室、人大代表活动室、计生室等所有村级办公的阵地和办公用品一应俱全。最让笔者感兴趣的是挂在墙上的接待接访登记册,打开这个册子,册子分栏记载了接待人的姓名、地点、时间、反映内容和处理办法,已记载接访80多人。在计生室,笔者看到计生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给群众办理业务。
“我们村即使在工作最忙的时候,也要实行坐班制,方便老百姓办事,让老百姓感觉这里也是‘家’。”该村支部书记李太元说。
为了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该村实行了“财政结余与群众共享、与干部共享”的激励机制,村级财政结余经费七成用于办公运转经费、基础设施建设,三成用于奖励干部职工。去年年终冲刺奖金后,每个村干部的月报酬有1000多元,超过该县其他村干部报酬的两倍。今年,该村群众在村里组织下,280户群众种烟,烤烟生产完成65万斤,产值100多万元,村级财政结余9万多元,农民人均烤烟收入达2200元。
村办公室不仅成了开展党务、村务活动的场所,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课堂和建设新农村、引领农民致富的阵地,而且成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巩固基层政权的坚强堡垒,党员干部群众经常在这里参加村级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村里实行村干部每天点名上岗制,并向村民公布联系方式和值班电话。
该村马壶沟村民组村民邱高亮从外面打工回来,到乡计生部门给孩子上户口,计生部门人不在,邱高亮在路过村里时,把户口本交给了村干部张林后又外出打工去了。张林到乡派出所帮忙把户口上了后,还把户口本送到他的家门。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该村结合实际从帮助老百姓最简单的事着手,开展了以“送身份证、送补贴款、送生育证、送户口本、送慰问品”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村干部成了群众的“代办人”。村干部每次到乡里办事,都要到各部门查看是否有该村群众需要代领的东西,然后带回村里送到群众手中,活动开展以来,村干部为群众代办各类证件800多次。
“如果不是村里的干部时时想到我的话,我早就没在世上了,还有那两个小孙子也不晓得啷个办哟!”该村80多岁的老人陈得林逢人便说村干部的好处。去年,陈得林的儿子和儿媳相继病逝,留下了两个十多岁的孩子,生活难以自理。李太元在下乡规划烟区时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组织村干部开会,将陈得林纳入低保之列进行公示。如今,村里的干部每次下乡经过她家时,免不了自己掏钱为她买些生活用品。
村干部是最小的“官”,老百姓这么说,大垭村的村干部也是这样想的,他们还想到他们是搬不走的“官”,官衔是老百姓给他们的。每天,他们接触的是农民,他们的举动最能让农民感受到他们自己选的“当家人”是否“靠得住”,他们的“小作为”最能体现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了管好这个地方,大垭村将原来的村务公开扩大到党务、计生、低保、救济、土地审批六个方面的公开,每个季度公开一次,村干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阳光”下进行,在老百姓的期待与关注中进行。最让老百姓感到村委在给自己办事的。该村把今年要为群众办的九件实事在公开栏中永久公开,随时接受群众监督。梁厚权说,到目前该要为群众办的九件事已完成了七件,到年底所有为群众承诺的事都能兑现。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联系方式办公用品大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