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力推进“双万”结对帮扶活动综述 |
2009-04-30 |
|
“要不是有了党政机关帮扶,我们村的孩子怎能在崭新的教学楼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新建的思南县胡家湾小学图书室落成典礼上,鞭炮响彻山乡,群众欢天喜地。
“党支部、党员结对帮扶,帮我们理清了发展思路,养殖业发展加快,村民增收步子越来越大。”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乡平冲村村委会主任张学说。
“县纪委和我们结对帮扶才两个月,我们村修桥的资金才22天就落实了。”日前,松桃自治县沙坝河乡普村原任老支书欧根良在修桥现场感慨。
如今,在贵州贫困山区的苗乡侗寨,随处可见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来的党员干部,他们驻村进户,访贫问苦,帮助困难群众谋划发展。
“环境美了,发展快了,信心足了,农民乐了”。出真心、动真情、润民心。我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的“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顺民心、解民忧,为民众带来众多实惠,深入人心。
2007年8月,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全省各级党组织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先是明确了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单位和部门,分别是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中央在黔单位中的党支部和党员。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的各单位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把结对帮扶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目标,普遍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党支部及个人,确保帮扶到户、责任到人。
2008年9月底,我省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为突出实践特色,为群众办实事,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把“双万”结对帮扶活动纳入“三学三改三提高、科学发展在身边”主题实践活动,对全省5486个一类贫困村的党组织和困难党员,实行持续的帮扶,进一步扩大帮扶覆盖面,突出解决问题,突出帮扶效益,将其作为基层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为困难党员群众送温暖,献爱心的新载体,让科学发展的成效惠及更多群众。
春节前,我省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109个单位和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11个试点单位的一大批党员干部,又一次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等对口帮扶的基层单位和困难群众中,亲身体验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体察社情民意,帮助结对帮扶点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困难党员群众办实事,送温暖,献爱心。目前,“双万”帮扶活动已落实项目9895个,投入资金3.8亿多元,捐赠物资折合5027万元,惠及群众95万多人。
在“双万”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结队,率先垂范。省委常委和党员副省级领导干部带头建立帮扶联系点,全省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了帮扶联系点5933个。坚持每年从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人员,由厅级干部带队,到50个重点扶贫开发县开展党建扶贫工作。
省委书记石宗源、省长林树森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帮扶联系点开展调研,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组织建立了结对帮扶活动督促检查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督促检查,随时掌握结对帮扶工作的进展情况,分析研究解决结对帮扶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据统计,在短短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全省共有16273个党支部、205557名党员参加了结对帮扶,帮扶范围覆盖7929个行政村的党组织和369万多名困难党员、群众,实施大小项目42984个,努力解决帮扶村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加,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
“开展‘双万’结对帮扶活动,关键是要把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两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都发挥出来,努力使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同赢、和谐共进。”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侯正茂如是说到。
在活动中,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帮扶对象的实际,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按照“五个好”标准要求,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三创三强”活动,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各帮扶单位和党建扶贫工作队下村后,深入了解村级班子状况,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对排查的614个软弱涣散、作用发挥不好的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帮助选好配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改善班子结构,增强班子功能。同时,帮助农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
省国土资源厅结对帮扶黔西南州兴仁县新马场乡米粮村。他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该村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村民文化结构、综合素质、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及村结对帮扶工作的愿望和要求,找准开展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帮助米粮村强化党支部的基础建设,强化党支部的能力和党员的素质建设。
为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省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优势,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每年下拨2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省5486个一类贫困村和2929个矿区所在地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党组织在联系帮扶点组织各类培训班32157期(次),培训农村党员群众172万人(次),建立了12个省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市、县级两级培训基地157个,培养“双培双带”能手3.4万多人,发展党员17415人,强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黔西县太来乡箐口村1974年入党的老党员潘伯春感动地说:“结对帮扶对我们既是帮助,也是督促。在客观上给我们提供了致富的条件,在主观上,激活了我们搞好生产的热情和动力。作为党员,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丹寨县在“双万”活动中,认真开展好“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探索实施“村干部跨村任职”、“机关干部到村挂职”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提高基层党员素质,优化党员结构,不断提高村级管理水平,实施城乡党组织“支部联建”活动,切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从“村级为主”向“组级自管”延伸,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基层政治和民主管理有序发展。
我省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1.2%和11.4%。针对这一现状,我省在“双万”结对帮扶活动中,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新机制。各帮扶单位利用信息、资源等优势,对农村党支部真心诚意地“帮”,身体力行地“带”,因地制宜地“扶”,既注重送资金、送物资等“输血”式帮扶,更注重引项目、带人才、传技术等“造血”式帮扶。
省委办公厅办公室、省委督查室、省委保密办3个支部对口帮扶三都县交梨乡高戎、平冲、高硐3个村。经过多次调研,3个支部考虑到这些村人多地少的实际,确立了重点发展养殖业的思路,并采取集中使用、股份分利、折价还本等办法,使专项资金变成“会下蛋的母鸡”。
省直机关驻三都县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宋诗发告诉记者,“能人饲养,保本分利”,是指村里聘请有养殖技能的人员集中饲养母猪和生猪,获取的收益分别按4:5:1的比例分配养殖能手报酬、贫困户困难补助、村委会管理和扩大发展经费。这种“能人饲养,保本分利”的养殖模式,让大家都受益,实现了滚动发展。
44岁的农民张先海是平冲村的养殖能手之一。2008年9月开始集中饲养30头母猪。“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每头小猪能赚100元左右。按每头母猪产仔10头算,一栏可以赚3万元。”2008年12月16日,张先海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头母猪一年能出两栏小猪,我能赚到2万多元,带动的贫困户可以收入3万元。”
省林业厅为帮扶点台江县老屯乡羊屯村确定了户均种植板栗、杨梅3亩的计划,并拟定明后两年配合乡政府建设沼气精品村和村容村貌改造等帮扶项目计划;省法院则组织帮扶点威宁自治县麻乍乡双包塘村“两委”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技术骨干,学习贵阳市周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先进经验,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思路、新方法。
2008年11月下旬,以纳雍县沙包乡双山村为实施对象申报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果蔬高效栽培技术集成试验示范”,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这是省科技厅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立足科技进步,帮助帮扶单位长足发展的诸多实事之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体现实践特色,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看到科学发展的成效。”省委副书记、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富玉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等对口帮扶的基层单位和困难群众中,帮助结对帮扶点和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以结对单位的“输血”之举,打通制约群众致富发展的“筋骨”与“血脉”,实现自主“造血”。
“双万”的最终目的是促民生改善,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实践证明,通过广泛开展“双万”帮扶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群关系和领导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实打实的帮扶活动,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普遍赞誉。
“双万”活动,贵州将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坚持下去。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板栗收益合资鞭炮一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