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贵州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
2009-04-30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要举措]   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问题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相关链接]   今年,确保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新建和改造22所县级医院、15所县中医院、14所县级妇幼卫生保健院和378所乡镇卫生院、4000所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150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   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项目200所。   新建15000座(5000个村)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和30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建设8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地。   新增解决9.3万户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成盘江、水城、六枝3个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2.3万户改造任务。解决最后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   [代表委员声音]   胡海燕代表(贵阳市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问题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从2008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草案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省在以人为本,加强民生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迈出的实质性步伐。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建设。近年来,通过大力控制行政成本和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投入、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大力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公共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初步建立了以支持改革、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公共财政体系。预计到2010年,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投入达50%以上。   凃章友委员(望谟县副县长)   国家加大对西部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保障每一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均衡现象,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目前,我省客观存在的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布局不均衡;教师结构不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均衡;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均衡;农村教师无住房等现状,严重制约了我省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建议,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要解决好乡村教师住房难问题;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等措施,真正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罗华文委员(金阳管委会纪工委书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量需求不断增加,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大批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下,农民的社会保障仍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建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尽快建立和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加强就业培训、拓展就业空间;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长效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村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原则,建立区域性失地农民保障基金等措施,让广大失地农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石仕霞代表(平塘县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填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之外的非从业人群参保的空白,促进了社会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的局面。      [关键词]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重要举措]   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机遇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解读人]   何文江委员(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就业和保障是民生建设中的重要工作。2009年,林树森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   今年政府提出力争城镇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这一指标虽然比去年低5000人,但完成目标的压力非常大。我省原来是劳务输出大省,现在沿海地区企业纷纷减员,已有一部分农民工回到了家乡。从去年开始,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以下。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以后出现下岗职工,以及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使得劳动力市场在全省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供大于求,就业形势必然严峻。   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抢抓现在国家投入资金拉动内需的机遇。据计算,在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时,人工工资可占总投入资金的三分之一,因此可加大对铁路、公路、机场、农村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此输送大量剩余劳动力。   同时要认真落实中央近年来一系列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尤其要重视对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型岗位补贴等。金融机构应在小额贷款方面完善服务质量。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经常举办有针对性的招聘会,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通过低保、临时救助等途径,积极帮助困难返乡农民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   在社会保障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特别要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参保人数,重视在矿业、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工作地农民工的工伤保险。   今年,我省将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启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启动大学生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5万人、255万人、137万人、128万人和143万人。   全省将安排农村低保资金20亿元以上、城市低保资金10亿元以上,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全面落实中央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政策。      2008年年底,贵阳市工商局小河分局办证大厅接待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我叫王祖林,原来在福州打工,这次回家乡想做点生意,所以特地来问问营业执照是怎么办理的。”带头的一位农民工向工作人员梁华军问道。   通过交谈,梁华军得知,因为最近王祖林等人所在的工厂减员,他便和两个老乡回到贵州,想自己开一家店。小河分局的工商人员们立即行动起来,为农民工兄弟一边办理相关执照,一边寻找合适的门面。12月9日,贵阳小河精诚机械加工店正式开业,小河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送来了牌匾,区供电局为其免费安装了工业用电,工商部门还帮忙联系签订了第一笔订单,王祖林直乐得呵呵笑。   短短十余天时间帮助王祖林开店的故事,只是我省相关职能部门互相配合,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一个缩影。去年我省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服务。期间为农村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服务9万人次,其中介绍成功2.15万人次。      周普忠委员(岑巩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目前,受经济环境以及其他原因的影响,我省就业压力比较大,更突出的表现在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起来的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这4类人群身上。   每年我省大中专毕业人数大约有11万人,而今年毕业人数将达到一个高峰期。当前国家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较多。在我们省,每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考,可招收2.5万左右的毕业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约4000个岗位。而企业用工每年也会招聘近3万名毕业生。这些就业机会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生来说,应该是很好的,但有一部分毕业生怕吃苦,不愿到基层工作,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建议广大毕业生可以选择下到广阔的基层去发展,一定能够大有作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应该扩大覆盖面,鼓励其他人群积极创业。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属于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特点是负担小,受过相对较高的文化教育,对外面世界的追求愿望比较强烈,于是会大量涌往城市。建议政府给予这类人群足够的重视,并加大其职业教育,提高就业技能。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力度的推进,下岗职工的人数相对增多。建议政府安置社会公益性岗位的时候倾向这类人群。随着沿海地区受金融风波的影响,一部分农民工返回了家乡。建议对他们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让他们或者留在农村发展科技型种植养殖业,或者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力军。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保险管5元成功大学生创业风险
     相关链接
    ·175个职位 11700人报考
    ·各校分数线 不事先划定
    ·部分方向车票紧俏学生票可随到随买
    ·30名农民工子女 免费学艺术
    ·后天贵阳举办首期“教子沙龙”
    ·中职招生宣传活动7月11日举行
    ·贵州大学举行本专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
    ·老师和孩子今年再报名
    ·省招考中心承诺:阳光招生公平招生廉洁招生
    ·千余就业岗位送进大学校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