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6元 新标准之下的贵州扶贫开发 |
2009-04-30 |
|
从今年起,我国实行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这一政策究竟将给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贵州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省扶贫部门又会对此变化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将会给贵州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3月2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全省扶贫开发情况通报会上获悉,2008年末全省1067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4万人,今年国家将扶贫标准从1067元提高到1196元,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将达到580万人左右,比2008年末增加了26万余人左右
自1986年国家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特别是2001年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将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领导力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贫困人口从1986年的1500万人减少到2007年末的216万。去年,全省共减少1067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83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以上,其中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长8%左右。
“虽然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突出,扶贫开发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省扶贫办主任黎光武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突出重点,创新机制,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
“新标准实行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省农办信息宣传中心副主任邹光华说。实行新的扶贫标准1196元后,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与2008年末全省1067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554万人相比,增加26万余人左右。
据介绍,针对这一变化,我省将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积极推动建立“大扶贫”协调机制,作为今后扶贫开发基本的政策取向。搭建合作平台,深入研究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动员更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形成“大扶贫”格局。
黎光武说:“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实践证明,仅靠单一的专项扶贫远远不能弥补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欠账和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
据悉,今后,我省将从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年度计划、项目方案等方面,继续加强与各涉农部门的协调与衔接,使“大扶贫”格局进一步落到实处,提高效果。同时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在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利用贫困地区资源、劳动力等优势,鼓励、引导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发展要素进入贫困地区,支持企业和个人到贫困地区投资发展。利用财政扶贫信贷贴息资金对当地龙头企业进行扶持的同时,明确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扶贫责任。
据介绍,为确保实现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着力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积极整合资源投入整村推进扶贫,组织更多的人、财、物力资源投入贫困地区,帮扶贫困人口,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衔接,共同推动财政扶贫资金与石漠化治理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衔接配合,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与石漠化治理项目的配套建设。
到去年末,修文县1067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74万人。县委副书记王成林说:“今年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将有所增加,当前我们要抓住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机遇,利用近年来我县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按新的标准要求,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调整,贫困人口的增多,为实现每年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的目标,确保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权威人士指出:我省必须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已不仅限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要重点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把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实行新扶贫标准后,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扶贫专家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将加强国际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影响的调研,积极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积极争取、协调和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贫困地区;扶贫资金和项目重点抓好返乡农民工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和就地转产;加强对受影响较大的产业和企业的扶持,积极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积极稳妥地扩大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和村级互助资金规模,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实行新的标准后,扩了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投入将较大幅度增加,同时国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这将为扶贫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突出抓好三项扶贫开发重点工作。”省扶贫办负责人指出。
一是努力提高整村推进扶贫成效。积极探索“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按省分配到县财政扶贫资金1:1的比例整合部门资金,投入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每个村投入50万元以上。实施革命老区扶贫重点县和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区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计划670个,每个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扶贫效益。相对集中资金发展产业化扶贫项目,专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5亿元以上,继续在33个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和50个重点乡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茶叶、早熟蔬菜、精品水果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大扶贫贷款贴息工作力度,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三是创新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今年专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000万元,计划培训10.1万人。结合就业形势和产业发展,加大以“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和返乡农民工为主的技工培训和产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帮助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重新就业、自主创业。同时,根据我省当前农村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茶、果、菜、薯、药、花以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机会,加大产业技能培训,探索组织劳务输出和就地转产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长顺是国家级贫困县,按新标准全县贫困人口估计有9万人左右,县扶贫办主任王家成告诉记者:“今后将在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扶贫力度和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摸清贫困人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让新政策尽快落实,加快脱贫速度,提高脱贫质量。"
2007年7月1日,我省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全省现有年纯收入700元的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有效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2008年,我省对农村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标志着扶贫工作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
黎光武介绍,农村低保维持生存,主要对象和目的是保障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是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兜底性”的制度安排;扶贫开发促进发展,主要对象和任务是扶持、帮助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经过辛勤劳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扶贫办将与民政、统计等部门密切配合,对贫困人口进行调查摸底,认真研究新的扶贫标准下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特征,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和动态监测机制。通过两项制度的衔接,建立稳定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实现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省扶贫副主任李昌来说:“实行‘两线合一’的新标准,更有利于认清扶贫规模、现状,搞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能够使扶贫对象更为集中,更为具体,使扶贫部门能一心一意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让党的富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阶段(1986-1993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以31个国定贫困县为主战场,以贫困农户为对象,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4亿元,兴办了约4000个扶贫项目。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末的1500万减少到1993年末的1000万,贫困发生率从57.5%下降到34.4%。
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阶段(1994-2000年)。我省以48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主战场,投入各种扶贫资金93.91亿元,48个国家级贫困县先后整体越过温饱线,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993年末的1000万减少到2000年末的313万,贫困发生率从34.4%下降到9.4%。
新阶段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年)。从2001年开始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范围覆盖了我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对象包括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2001-2007年,仅扶贫部门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97亿元,共实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6万多个。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13万下降到216万,净减少97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从558万下降到388万,净减少170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末的1374元增加到2008年末的2780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