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204个乡镇,目前已建和在建文化站185个 |
2009-07-23 |
|
我省204个乡镇,目前已建好和在建的文化站185个,到年底实现全覆盖。农民们晚饭后可到文化站下棋、打球;农闲时可到农村书屋读书、学农业科技……
文化惠农书香漫琼州
本报记者范南虹
农民兄弟曾经被戏称为“泥腿子”,如今我省农民却舞文弄墨起来,忙完农活之余,他们走进农村书屋、乡镇文化站,读书、学科技。6月底,海南日报记者走进昌江、澄迈县等农村,了解到农民忙着建设文化站、看到一幕幕农民们读书、下棋、打球的动人场景。
乡镇文化站年底全覆盖
●场景一。6月24日上午10时,阳光灼热。澄迈县福山镇综合文化站空地前,该县文体局局长曾德英和福山镇几位领导聚在一起,商量尽快配齐文化站文化设施,好满足该镇农民的文化需求。
据了解,我省从2007年底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计划在全省204个乡镇都建起综合文化站,各自然村建设文化室,让我省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均享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去年5月,省文体厅制定了《海南省“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细则》,规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标准。记者在昌江十月田镇文化站看到,这个去年8月刚建成的文化站严格根据《实施细则》的标准修建。
省文体厅文化处处长陈良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为农村群众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据6月中旬的最新统计,全省204个乡镇,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58个,在建的27个,还有19个正在选址筹建之中,到今年底,乡镇综合文化站将实现全覆盖。
农村书屋帮农民学科技
●场景二。6月23日上午,十月田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管理员拿出了借书登记薄。海南日报记者仔细翻阅,发现去年8月落成的农村书屋,借书的农民已有300多人。借阅的书籍不仅有农业科技,还有《史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者文摘》等,农民兄弟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
十月田镇文化站站长王棉辉说,可别小看农村书屋的作用,书屋的农业科技书籍可为农民解决了不少生产难题。“十月田镇黎族同胞很多,过去,黎族同胞很少自己种菜、种经济作物,农民也没有养成看书学知识的习惯。这两年,十月田镇推广种植香蕉后,农民遇到了不少生产难题需要解决。镇文化站建成后,每周都会播放两次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的录像,每次都坐得满满的。”王棉辉说,过去粗放种田的黎族同胞渐渐有了科学种田的观念,这是一种可喜的转变。
那小侨队王咸艺家种了胡椒和荔枝。“有次胡椒病了,我着急得很。到书屋查阅书籍后,知道胡椒得了枯萎病,还提供了防治方法。我按照书上教的去做,还真治好了。”王咸艺说,现在的农民不像以前那样只是种点菜供自己吃,还想大规模地发展生产,不懂农业科技不行。
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
●场景三。6月24日,记者在那小侨队阅览室遇到蔡笃汉时,他正在读当天的《海南日报》。
20岁的蔡笃汉两年前高中毕业回到那小侨队。他说年轻人应该了解本省每天都发生了哪些大事、要事。“以前没建文化站时,没事时只能和同村年轻人喝茶、聊天、打牌,无所事事。现在大家吃完饭,天气热就到阅览室看书学知识;天气凉快,就去球场打球锻炼身体。”蔡笃汉说,有了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村里的年轻人也不出去惹事了。
30多岁的王咸艺高中没毕业就回到农村,他在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家里收入不错,不用像过去那样愁吃愁穿了。“以前想读书没钱读,现在政府把书都送到家门口了,不好好学习不行。”
昌江县文体局局长庞大海说,文化站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正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农民的文化素质。陈良认为,我省农民群众过去受教育水平较低,尤其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读书的习惯,但在文化站开展的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的引导下,我省农村也会慢慢培养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民的文化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本报海口7月16日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