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长在水里的草,最终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手。人类反过来也永远改变了它的生态与基因。这就是水稻与人类的亲密关系。这个伟大历程的第一步,始于湖湘大地。史前水稻,是湖湘先民奉献给全世界的最大的宝贝。我因此喜欢显微镜下水稻呈现出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神秘之美。能解读它们的秘语,是一种幸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顾海滨,女,现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考古学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层古生物专业,后赴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日本滋贺大学等进修,1988年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考古孢粉室的组建并主持孢粉室的工作,参加了许多史前重要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项目,并独立承担环境和古代水稻研究的子课题。 tujian.org
怎样找到“月夜”与“雪山”? tujian.org
——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孢粉实验室四大实验步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说一说顾海滨 tujian.org
怕猫的美女:深夜,一只猫跟踪了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顾海滨。听上去很雄赳赳的一个名字,却是个美女:高个、细眉、大眼、长发飘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男人们成堆的考古所里,她走到哪里都是道风景。她爱穿玫瑰红。在野外,青的禾苗、黄的土地、 蓝天上飘着白的云,她一身玫瑰红的运动装点缀其间,好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野外调查绝不是这样看上去很美。住到老乡家里,被满床的跳蚤咬得到处是大红包,奇痒无比,有时没办法只得从工地跑回住地抓痒,抓出一个个大水泡。水泡结了痂,变黑,还没完全好,接着出差,又被咬一身红包回来。夏天腿上这一排红,那一排黑。她开玩笑说,这和考古文化序列一样,前后时间排列清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野外,她最怕的,不是蛇,竟是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5年她参加玉蟾岩遗址考古发掘,住在一个小学校的二楼。有天晚上去厕所,穿过一个大操坪,回来,上楼。好,总算顺顺当当的。走到楼梯拐角,她心里突然在想,楼下人家养的那只猫会不会跟着她?回头一看,妈呀,黑暗里两团绿光正死盯着她。吓得她尖叫,狂奔回屋,跳上床,蒙在被子里嚎啕大哭……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这个美女会跑到考古所去了?她和湖南史前水稻考古有什么关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女兵没当成 ,学了古生物 tujian.org
毛遂自荐进考古所,通过周昆叔的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祖籍是江苏徐州,父亲原是海军,后调入哈军工。我出生在哈尔滨,所以叫海滨。10岁时,哈军工迁到湖南,我随父母来到了长沙。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一门心思要当女兵,没想到后来高考录取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学地层古生物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毕业后,我分配到湖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古生物室。因为酷爱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常能与显微镜打交道的孢粉化石研究工作。我最感兴趣的,是没有石化的孢粉与人的关系,当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几个成功案例都集中在刑侦学和考古学方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要组建一个孢粉实验室,却找不到人,我就毛遂自荐了。所里专门请当时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开拓者周昆叔先生来湘对我进行考察。通过他的考核,我正式加入了考古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认识水稻“身份证”,苦学日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晚 20粒米,读一遍数一粒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8年,考古人员在彭头山的陶片上发现了一些稻壳。主持发掘的斐安平问我:通过你的孢粉研究,能不能证明你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部分花粉就是水稻?我说,目前还没有方法。他很遗憾。我当时就琢磨,能不能找到直接证明的方法呢?1990年,我去山东参加中国第一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有人介绍日本正在进行一种水稻植硅体的研究,能解决这个问题。稻叶上面有一种硅质物体,很特殊,它不会烂,一直保存在土壤里面,只要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它,就能直接判断是水稻,就像是水稻的“身份证”。我马上辗转找到了这个日本专家----藤原宏志,给他写信,索要他的论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能看懂这些文章,我开始自学日语。2000年,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研究技术,我还去日本学习了8个月。出国前要通过湖南省外事办的语言强化集训,那段时间老师要求每天要读20遍课文。晚上,我抓一把米,读一遍数一粒,一遍都不敢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大量的分析实验中,我发现在考古遗址文化层中,除了日本专家发现的扇形植硅体,还有另一种双峰乳突状的植硅体,只要找到它,也能证明是水稻。这个发现在第二届环境考古学大会上获得了三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显微镜下的“月夜”和“雪山”: tujian.org
它们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湖南是目前省级考古所里唯一掌握并运用水稻植硅石研究方法的,有关古水稻系列研究成果也备受学术界的关注。2007年,英国学者傅稻镰发了一篇论文,称河姆渡时期的稻谷遗存大多数应该属于野生稻,引发了一场关于水稻起源的大论战。我觉得这个时候湖南要有话语权。2007年国庆节长假七天我都待在实验室,根据湖南彭头山等遗址里发现的一系列水稻标本,测定了几千个数据,最终告知大家,距今8000年左右湖南考古遗址出土的水稻,很多特征已经与现代的栽培稻非常相似。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年累月地坐在实验室看显微镜,写分析报告,也是很枯燥的。2007年国庆节的最后一天,实验数据就要完成,突然我的腰就直不起来了。一检查,腰椎盘突出。苦是苦,累是累,但还是很值得的。从1988年进考古所开始,我一直在追踪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水稻,从植硅体、到基盘、到胚,一步一步深入,也算是为湖南稻作起源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能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方法与重要证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实,显微镜下的水稻非常美丽。它们的两大“身份证”中,水稻植硅体的扇形体像月夜,双峰体像雪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tujian.org
[1] [2] [下一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