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 tujian.org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并把它列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体道路之一。省第九次党代会集中党内外智慧,提出把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富民强省的战略之一。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试验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无论是贯彻中央精神,还是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加快富民强省步伐,都需要对推进新型城市化作出明确部署。总结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经验,分析我省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态势,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基本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一,湖南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湖南省自本世纪初城市化率超过30%,近几年来以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同时,全省人均GDP已超过1万元,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些表明,湖南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第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是湖南新型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城市化有一个基本阶段,首先是单点单核的发展,然后才是“点核连通”形成城市群。具体到湖南,就是14个市州的中心城市首先要做大做强。第三,城市群是湖南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全省不仅城市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且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的80%,首位城市人口聚集度仅为2.9%。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庞大的农村人口无法消化吸纳,而且难以形成相应的企业集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第四,新型城市化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07年,14个地级市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8.6%,创造的GDP占全省总量的38.8%,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扩大内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促进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第五,新型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大省是湖南省最基本的省情,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全省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全省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最大的制约因素。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要立足于推进本省的城市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深刻总结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对新型城市化作这样的理解,即:新型城市化就是以人为本,“两型”带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努力走出一条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把握三个着眼点,走出七条新路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把握三个着眼点:一是要着眼于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长远竞争力。二是要着眼于全面实施,通过全省共同推进新型城市化来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将新型城市化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三是要着眼于城乡共同繁荣,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机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围绕这三个着眼点,要努力克服当前出现的一些认识偏见,如认为长株潭搞“两型社会”建设会限制发展的所谓“限制论”,认为建设“3+5”城市群5市资源会流向“3”的所谓“流失论”,认为其余6市会被边缘化的所谓“边缘论”,认为推进城市化会忽略农村的所谓“忽略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出七条新路子:一是坚持大城市带动,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新路子。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大城市和城市群,引领产业兴市。二是坚持新型工业化支撑,走“两新”互动的城市化新路子。要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重点,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功能强大的城市产业格局。三是坚持高效集约发展,走“两型”引领的城市化新路子。把“两型”理念贯穿于城市化全过程,使城市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首善之区。四是坚持改革推进,走制度创新的城市化新路子。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真正把市场融资、多元投入的通道打开,实现项目资本化运作和设施、资源的市场化经营。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多思考、多实践,积极开展分类研究。当前要重点在土地利用、投融资、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等领域加大探索、率先突破。五是坚持城乡统筹,走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新路子。要将城市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新路子。要加快完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阻碍。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城市化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六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新路子。必须把是否有利于老百姓、是否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必须把宜居、宜业作为重要取向,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七是坚持突出特色,走个性发展的城市化新路子。要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取胜,形成个性化的产业、生态、文化和人居环境,避免千城一面。要探索一种内陆城市开放发展的新模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湖南作为内陆省份,推进城市群发展,既是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城市群的带动,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加快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形成全省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按照中央的精神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的部署,根据顶层设计,坚持“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原则,加快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尽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确保通过5至10年的改革建设,将长株潭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的生态型宜居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大力推进“3 5”城市群发展,构筑全省新型城市化密集区。“3 5”城市群要紧紧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配套。要立足各自特色,明确自身定位,从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高度,重点构建四个体系。一是区域统筹规划体系。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构建新型城市化主体形态的高度,统筹规划区域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统一规划跨区域的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二是区域产业统筹布局体系。按照“发挥优势、自主创新、有机融合”的思路,立足各市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突出城市群产业分工,提高区域主导产业在城市群的本地化配套率,形成区域性的产业团队,打造产业高地。三是区域设施统筹建设体系。要在基础设施上超前谋划、统筹布局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的枢纽工程、电源点、物流中心等,成为城市群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在区域交通、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生态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做好“交通联结、能源联供、信息联通、生态联保”这篇大文章。四是区域市场共建体系。按照“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思路,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快速流通,资源优化配置。通过10-15年的努力,“3 5”城市群经济总量要超过全省的80%,城市化水平达到70%,将“3 5”城市群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人口聚集区。 tujian.org
3.着力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发展龙头。湖南划大区域,就是长株潭、环洞庭湖、湘西和湘南四大块。区域布局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晰,关键是要突出特色,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城市风格。要以湘西、湘南开发为抓手,以大开发、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尽快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大中型城市,并依托这些中心城市,努力形成覆盖全省的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要依托地缘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湘南、湘西开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抓城镇体系优化。要以县级市和县城为重点,着力抓好扩容提质。重点支持一批基础好、实力强、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的县级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县城按照高标准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择优培育一批重点建制镇,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周边卫星城镇,加快发展重要交通通道沿线城镇,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各类特色小镇,构筑全省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小城镇体系。二是抓产业发展壮大。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与大中城市配套的产业和转移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务经济。着力抓好特色精品培育,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和宜居小镇、宜游小镇、宜商小镇,力争有一批进入全国的千强镇。三是抓城镇功能完善。大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小城镇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tujian.org
推进新型城市化,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产业为支撑,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以规划为依据科学定位城市发展。做好规划,一要有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际视野和现代观念,高起点编制规划。二要突出个性和灵魂,彰显人文特色。湖南城市的规划,一定要突出山水生态特色和湖湘文化底蕴。三要强化实施保障。 tujian.org
2.以产业为支撑大力提升城市实力。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要依托现有基础壮大产业规模。二要依托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三要依托工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以综合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增强城市承载力。一是提升城市交通的集散功能。要树立综合交通理念,通盘考虑城市内部、城际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总体要求,突出网络化,突出各类交通设施的无缝对接。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可靠安全的城市防洪保安、地质灾害防御、公共应急、社会治安等保障体系。要建立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并逐步实现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距。三是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功能。要把解决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危害居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以改革为动力加速新型城市化。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大功夫。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在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的同时,着力健全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剥离城乡二元体制附加给户籍制度的各种职能。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环境。建立适合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实现农民工工伤保险全覆盖,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切实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有条件地实行倾斜性、鼓励性的人口迁移政策,支持有强烈离农愿望的第二代农民工和愿意退出农村耕地的农民优先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其市民化进程。鼓励农村劳动者,尤其是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进城创业。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要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三是积极破解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坚持占补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土地。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放开资本、经营等市场,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经营机制。对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广泛采用BOT等多种方式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采取发行市政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监管。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步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以加强管理为重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一要坚持“市要管市,管市必从严”。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严明执法、文明执法,通过对重点区段市容市貌的整治和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把从严管理贯穿到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的新机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行综合执法,抓好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二要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岗位创建活动。三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要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加快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社会特殊困难群体以及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服务体系。要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结构,把综合素质高、热心社区工作的干部充实到社区管理机构中来。要增强驻社区单位服务社区的意识,共同搞好社区工作。四要致力于提高市民素质。城市的文明取决于人的文明。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在意有多少高楼大厦,更注重的是看市民的举手投足。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广大市民的教育。结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规范载体,打造平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市民在出行文明、秩序文明、环境文明、服务文明上下功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湖南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实现这一目标,根本的途径就是推进“一化三基”,即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强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抓好“一化三基”,是着眼于战略层面,根据湖南实际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一化三基”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新型城市化是“一化三基”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明确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思路和举措,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各项工作。实施“一化三基”、富民强省战略,标志着我们湖南正处在一个加快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既要有光荣感、使命感,更要有责任感、紧迫感。要充分发扬“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积极进取,不回避矛盾,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改革的思路、举措和行动,落实到创造性的工作上,多干实事,多在深化、细化、具体化上下功夫,大力提高执行力,把推进“一化三基”的各项工作,一项一项抓到位、抓落实。要着力提高领导新型城市化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锻造一批新型城市化工作的优秀领导人才和专业人才,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系2008年8月22日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