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松和72岁的奶奶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14岁男孩微博求助
推开一扇单薄的木门,14岁的孙晓松正趴在桌上写作业。虽然离开学校已经一年,但他还是捧着六年级的语文和英语书自学,认真地圈出其中不认识的成语和单词,准备向邻居家的姐姐请教。奶奶坐在床边,靠着屋里一个小煤炉取暖,并不时驱赶着在门口徘徊的饥饿的老猫,“我们自己都没什么吃的,向别人家要去。”
□快报记者 王颖菲
从医院出来,他就明白自己没学上了
孙晓松是去年1月离校的,他指指自己的脚踝,“都怪我贪玩,把脚跌坏了。”2011年1月底,他爬幕府山时不慎跌伤,当时骨头露出来一大截,医生在他脚腕处缝了24针,他休养了半年才能重新走路。
这次的受伤不仅耽误了他半年学业,更严重的是,一位长期资助他的好心人也不知何故,从那时起停止了对他学业上的资助。
“都怪我贪玩。”孙晓松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想起来就内疚不已。从出院那天起,孙晓松就明白,这个学,可能是没得上了。
孙晓松祖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父亲在他还没有出生时,就得了精神病,被送去了医院。很快,怀孕的母亲就与父亲离婚,回到自己常州的老家。母亲自知养活不了儿子,于是将当时仅半岁左右的孙晓松放在了南京黄家圩附近的沈阳旅社,在通知了孙晓松的奶奶后,就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得到消息,在北方卖冰棍的奶奶立即带着大女儿千里迢迢赶来,在沈阳旅社附近租了间民房住下,从此留在了南京,靠蒸馒头、烙饼、刷碗赚些钱。
从来没见过爸妈的孙晓松,在奶奶和大姑教导下,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8岁那年,孙晓松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上了育才民工子弟学校。学校离家很远,每天要坐半个多小时的车,但孙晓松很高兴,他喜欢跟同龄人在一起。
天天在家自学,不懂的就向别人请教
二年级时,育才学校不办了,孙晓松转到了明光金都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原来的住处拆迁,同时为了节省孙子每天上学的路费,孙晓松的奶奶干脆将家搬到下关区窑上村。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矮房中,一家人住了下来。
这个房间由几张矮桌、几张矮凳和一张大通铺组成,每天晚上,孙晓松和姑姑并排睡,奶奶睡他们脚头。房中间还放着一个煤炉,家里人平常用它烧饭,不烧饭的时候就以它取暖,“晚上就会把它搬出去的,”奶奶说,“我也知道危险,但这房子四处透风,太冷了。”他们还在头顶的木板房顶上开了个“天窗”,用透明塑料板挡起来,于是就有了天然的“日光灯”。
去年离开学校后,孙晓松开始了自学之路。一本崭新的语文书,已经被翻出了折痕,他用铅笔画出了课文中不认识的成语,准备稍后再去向邻居家的姐姐请教。课后的生字,他也一个个查了字典,组好了词,标在文章后面。英语书上也是同样。不过他觉得可惜的是,当时没有领下学期的英语磁带,不认识的单词不会读。
孙晓松的收音机是他们家除了一部小电视外最值钱的东西,而这两样也都是别人不要送给他们的。家里没有冰箱、洗衣机,平时主要吃奶奶腌的泡菜。过去,衣服是奶奶洗,不过冬天,奶奶的手被冻伤之后,孙晓松也揽过了洗衣服的活。
托邻居发微博求助:我想上学
虽然自学得很认真,但孙晓松还有很多问题,希望向老师请教。为上学,孙晓松甚至托会打字的邻居发了微博:“希望有好心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能帮帮我,我想上学!”
前天是开学的日子,他特意跑去了学校,希望和老师商量,缓几天交学费,先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再说。但校长婉言拒绝了他:交600元学费,才能回去上课。
600元,是这个家庭每月收入的50%。2005年到2006年,孙晓松的奶奶接连出了3场车祸,手腕和骨盆骨折,这个72岁老人的身体情况已经大不如前,原先蒸馒头的工作,也不能做了,现在只是靠着偶尔拾一点破烂赚钱。这个困苦的家庭得到了来自街道、邻里的很多帮助,吃的穿的都有人送,一家医院的护士长还为孙晓松的姑姑在医院里找了个保洁员的工作,每个月能拿1240元的工资。这几乎成了这家人的全部经济来源。
但是,这钱只能够他们的生活开支,供晓松上学就不够了。奶奶想到这一点,就为孙子感到难过,“干脆不要念了,不读了!”她说完气话,又立即开始反悔,“将来干什么都是需要学历的。”孙晓松的姑姑决定,再难也得供侄子读书。她说,等这个月一发工资,她就让晓松去交学费。离发工资还有6天,孙晓松紧张地期待着。
孙晓松说,过去他想长大了做公交车司机,现在脚不好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了,“不能做公交司机,还能做其他的嘛。有了知识才能找个好工作,才能养活奶奶和姑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