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宁
站在记者眼前的是位50多岁的质朴汉子,魁梧的身材,沉默寡言,无论衣着和相貌,都和大多数普通农民没有什么两样。他就是拥有4个参场的长白县的“种参大王”———郑春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小经历过的苦难和以后成长的经历,使我过不惯无所事事的日子,总觉得应该干点儿啥。”郑春祥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干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郑春祥5岁时,父亲去世,奶奶把他拉扯大。贫穷的家境使祖孙二人的生活无以为继,他们从山东“逃荒”到长白县十九道沟。和奶奶相依为命的他,从小就懂事,放学上山砍柴,帮奶奶干家务活、照料庄稼,直到天黑才回来。终于长大成人了,结婚时,贫穷的家境使他所有的家底儿就是1瓶豆油和欠生产队的600多元的往来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那个挣工分的年代,那几乎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天文数字!可郑春祥相信,只要双手不停下来,生活就会变好。凭着这股劲儿,他很快变成了生产队里最勤快的小伙子,带领社员们挣工分最多的好带头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也许是命运的青睐,凭着能力和干劲,他先后进入了长白县马鹿沟林业公司和镇政府开发办,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既管事又拿高工资的人。但那时没什么开发项目,他这个吃过苦的人,不习惯机关的工作。1994年,他走上了创业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这个人很犟,认准什么道儿,只要是对的,就会走到底;做一件事,无论多难,只要觉得行,就想把这件事干好,哪怕一辈子只干好一件事。”正是郑春祥的这股倔劲,才成就了他的事业。 tujian.org
郑春祥要辞职包荒山?亲朋好友纷纷劝阻:在林业公司效益好、工资高;进政府,大小也是官,那是铁饭碗啊。可他为了改变生活,加上他在林业公司时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他还是坚定地走出了第一步。1994年,他通过求亲靠友、找领导等方式,筹措资金,承包了一片“二荒林”,进行宜林宜参套种。第二年,就收入了1万多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6年,长白县大力发展林下立体经济,进行林下资源开发。尝到甜头的郑春祥毅然离岗创业,走上了创办参场的发展之路。可没有资金怎么办?急得他白天吃不好饭,晚上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筹措了200万元,在马鹿沟开办了第一个参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提起那段日子,郑春祥眼角有些湿润。创业之初,在资金筹措上,最难的时候,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最关键的时刻,是参场的员工们主动提出缓开支,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危机过后,郑春祥用返给利息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补偿。在生产管理上,他更是事必躬亲,从4月份开始,撒籽、栽参、管理、打农药,天没亮就上山。管护期,他每顿饭一个馒头一碗汤,在山上一住就是几个月。山上的简易房,又冷又潮,仅能遮风挡雨,山里被称为“刨锛儿”的蚊子,多厚的衣服都能叮透,然后伤口处就肿得老高老高,痒得难受,一宿宿都要忍受袭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分辛苦一分甜。经过几年的努力,郑春祥的家当已发展到了4个参场,安置了60多名劳动力,季节性用工多达160多人,成为了长白县名副其实的“种参大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