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吉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大力构建巡防体系
2009-06-19

????王学范 本报记者 赵联洗

????近年来,吉林市龙潭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维护稳定,创建平安吉林大局,充分运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从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入手,大力构建治安防控网络,加大治安巡逻工作力度,维护了全区治安形势稳定。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区称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区委、区政府对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采取“三抓三到位”的办法,抓领导,政府支持,工作到位;抓防控,编织网络,巡防到位;抓保障,落实措施,人、财、物到位。先后在农村的金珠乡、城区的铁东街道召开了“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治安巡防工作现场会”,推广了平安建设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视对治安巡防工作所需经费的投入,在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所需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仅去年用于治安巡防工作的经费达120多万元,全部用于专职治安巡逻员补助、购买服装、器具、车辆、成立防暴大队等治安巡防工作和基础建设,为治安巡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保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有效地控制治安形势,去年8月份,区政府在龙潭公安分局组建了由246名企业下岗人员组成的专职治安联防巡逻大队。区政府拨款20万元,为治安联防巡逻大队购买了服装、器具,购置了巡逻车辆。各乡镇也都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组建了不同形式的专职治安巡逻队,有的是从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人员,有的是组织各村治保主任到派出所编班巡逻,为解决其报酬问题,各乡镇将治保主任工资在原来基础上上调30%。又按照市里统一招录、统一培训、统一着装、统一上岗的要求,招录了吉化公司买断工龄人员1398人作为治安联防巡逻员,使城区治安巡逻大队达到了1644人,他们被分配到17个派出所,专门负责治安巡逻任务。每个派出所根据辖区治安实际,划定3个以上固定范围的警务区,保证警区24小时有人巡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全面加强全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龙潭区启动了“54321”防控网络工程,即:人防、物防、技防、联防、自防五防网络;公安民警、专职、兼职、义务治安员四支队伍联防网络;交警、巡警、治安警三警联勤的警务网络;车巡、步巡二者结合的巡逻网络;公安分局联防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的巡防指挥网络。形成以公安机关为主,群防群治为辅,多措并举,巡防联控,白昼相接,街巷巡逻,全方位的社会治安巡防网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力度,积极协调吉林热电厂等单位在象园小区、东红小区和滨江小区推广安装电子监控防护系统。全区较大单位37个,全都加强了技防措施的落实。特别是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和重点要害部门,全部安装红外线报警器和电视监控设施,技防措施落实率达100%,有力地加强了社区和社会面治安巡防工作,提升了巡防工作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几年来,通过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巡防工作力度,全区治安形势稳定,全区刑事案件下降、治安案件下降、违法犯罪率下降;区委、区政府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巡防工作基本满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秩序基本满意、企业及客商对龙潭区投资环境基本满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 建立“大信访”格局
    ·百余海外华侨华人携项目聚首长春
    ·节能与减排有机结合 环保与增收同步推进
    ·吉林省出席共青团十六大代表归来
    ·发展成果惠及农民 新型养老保险走进和龙
    ·集安检查防汛通信设施
    ·倡导简约环保生活方式
    ·电影节组委会在万达影城举办现场投票活动
    ·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开工
    ·长春市举行奥运火炬传递模拟演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