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农安县杨树林东白鸰村的变迁作为改革开放东北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那么村党总支书记于连江就是最好的见证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他带领东白鸰村坚持前行,建设了一个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东白鸰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里,记者采访了全国劳动模范、76岁的于连江。在一段段清晰的回忆、一句句动情的讲述中,记者随于连江一起走过农村翻天覆地的30年。 tujian.org
????30年间,东白鸰村流传过两首民谣。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沙溜地,麻皮塘,垧产不过三石粮;光腚屯,光杆路,荒坡野岭没有树。”这是1976年于连江刚刚担任东白鸰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中流传的民谣,把当时东白鸰村的贫困状况刻画得淋漓尽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东白鸰村,于连江带领东白鸰村开始与贫困做斗争。提起那些岁月,他说:“刚刚改革开放的那几年,我把贫穷当成了对手,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老百姓快点摆脱贫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于连江开始改土造田,把一块块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沃野良田,他成为人们眼中的“现代愚公”;请专家指导农民科学种地,增产粮食,最多时村办企业达18个,年创产值37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植树造林锁住风沙,根治内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是94元,1994年农民人均收入是2159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00多元。”于连江告诉记者这样三个对比强烈的数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难怪,30年前的民谣,在30年后的今天有了“新版本”——“东白鸰,好地方,农民收入增又增,路也直,树也绿,新村美景入眼来。” tujian.org
????在这30年中,除了贫穷,东白鸰村还遇到了第二个强劲的“对手”——变化莫测的市场。农产品一度陷入卖难境地,增产不增收困扰着东白鸰村人。于连江带领村干部们招商引资,兴建了粮食收储库。在粮食收购过程中,不压等、不压价,同等的粮食村民每公斤可多得2分钱,每户平均可多卖200元钱,全村可增收25万元。 tujian.org
????为了让农民种的菜有处可卖,于连江还引进了酱菜厂,建起2000平方米的储备窖,与村民签订单回收白菜,使村民坐在家里稳赚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切围绕市场转,市场要啥就种啥。”于连江说,这几年落户在农安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了,农民搞种植、养殖都不愁销路了。 tujian.org
????“一免三补”、建设新农村……近几年,一个又一个惠农政策,使田野里迸发出无尽的希望。在好政策的带动下,东白鸰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来到东白鸰村,一幅现代农村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一座座砖瓦房错落有致,整洁笔直的村路伸向远方,路上偶尔有轿车经过……于连江笑着告诉记者,这些车都是村民自己的,现在村里有些村民家里装修比城里人的楼房还好,过的日子让城里人眼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8岁的农民周福学就是“有车族”。2003年,周福学开始种植绿化树木,他既钻研技术又善于把握市场,几年下来,成为村里的“富裕户”,前不久刚买了一辆“宝来”轿车。在东白鸰村,像他这样的“有车族”有20多人。(本报记者 毕玮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