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举呼包鄂三市之力,从2002年以来七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到内蒙古的“半壁河山”,并形成了领跑全区发展的呼包鄂经济带。这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正是这七年,内蒙古经济增速连获七个“全国第一”,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内蒙古经济现象”。
那么,“十五”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呼包鄂对于内蒙古经济发展到底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呼包鄂这一被冠之以“金三角”的“经济巨舰”是如何以劈风斩浪之势高歌猛进的?
请让我们放眼那一个个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镜头,去细细品味并破译发生在呼包鄂大地上那些激动人心的奇迹。
命悬一线的两步“棋”
世纪之交是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道“坎儿”。
经营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回采率低是最难突破的三重障碍,“乡乡点火、村村办厂、户户冒烟”是当年以“金三角”为主的蒙西地区的真实写照。
自治区一位政府官员称:呼包鄂发展当时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
非常之时,方显智者本色。为挽救产业经济于危困之境,呼包鄂在全区率先走出了在三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步“棋”。
第一步“棋”:转变发展方式。“十五”以来的短短几年中,三市以“五小”为主形成的近3000万吨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落后产能在关停并转中被送上市场“断头台”,近2000座矿井和数十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在“上大压小”行动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一批以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大园区、大基地在三市纷纷登台亮相。
第二步“棋”:调整经济结构。进入2002年以后,手握优化投资、消费升级、多元出口“三张王牌”,“金三角”走上了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希望之路。时至今日,遍布在三市的重轨、单晶硅等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叱咤风云,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成为三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支“劲旅”,上湾矿、托电工业园等一批引领三市经济发展的“投资洼地”成为“内蒙古经济现象”的头号书写者。
在可持续发展的光芒照耀下,两步“棋”逐渐促成了内蒙古“金三角”的崛起。
三市的资源回采率由2003年的不足30%提升到目前的60%以上,30万千瓦以上单机容量占呼包鄂地区电力装机容量的60%以上。
三市形成了乳业、稀土加工、装备制造、煤化工等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
三市社会消费品年零售总额超过了1300亿元,拉动全区消费增长56个百分点。
三市年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超过23亿美元,占全区比重的3/4以上。
三市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等占到全区比重的一半以上,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4年达到50多个百分点,为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三市50万元以上项目年投资额已接近2800亿元,占全区投资额的1/2,成为内蒙古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坚强后盾。
可以这样说,没有“金三角”的崛起,就没有全区经济的茁壮成长。“金三角”的成长史,其实就是内蒙古经济好中求快的历史。
123下一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