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我区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发展。2007年7月,全区顺利通过“两基”国检,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省区之一。但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相比,与城市教育相比,我区农村牧区教育还有明显差距。
呼和浩特市的张生给本报“两会心连心热线”打来电话说:“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教育事业推出了包括两免一补在内的许多优惠政策,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现在急需解决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一些偏远地区的校舍还是比较原始的窑洞或土坯房。用于教学的电脑、投影机设备几乎没有。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有的学校只有1名老师。由于各学校教学资源存在明显差异,为孩子找一所好学校几乎成为所有家长的愿望。”
人代大表乔守玮认为,要解决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政府不光要对边远地区和农村牧区进行资金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投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借此机会,政府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引导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和农村牧区去任教,增强那里的师资力量。在当前形势下,这是解决边远地区和农村牧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有利时机。
乔守玮说,现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以及一些旗县区等地都有几所优质资源的学校,这些学校应该与贫困地区的学校接对子,一对一地进行帮扶。以前,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有过这样的做法,但那只是个体行为,今后有关部门应该有组织地去做这件事情。比如,请贫困地区学校的老师到优质资源的学校来听课;让优质资源学校的老师去给贫困地区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等,这都对培养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力量是个很好的办法。政协委员道日娜指出,在农牧区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都普遍存在教育不能优质均衡发展的现象,就是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配的问题。同在蓝天下的孩子们却享受不到同样温暖的阳光,这是多少年来解而未决的老问题。从一定层面上说,这个问题也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快的地方,相对投入就高;经济发展慢的地区,相对投入就少。在农村牧区,教育部门一方面与一些强势部门相比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与城镇教育相比得到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很多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牧区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工作无法创新。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农村牧区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考察学习,许多人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只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同时,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牧区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较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牧区学校任教,造成农牧区学校教师紧缺。
作为来自基层中学的一名老师,道日娜委员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牧区硬件设施和师资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规划,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建立教师交流、培训等机制,并与职称评定挂钩,与城区学校联合教研和建立“支教制度”以及“送教下乡”等途径,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师资水平。解决农村教师待遇低、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师队伍不稳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补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继续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标准。要制定倾斜于贫困地区的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村牧区教育事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快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发展,教师素质是根本。为此,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大规模地对农村牧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