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栏的话:建国初期,一批批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支边知识分子,从祖国四面八方先后来到内蒙古工作和生活,为内蒙古的繁荣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报从今日起开辟专栏《支边知识分子的故事》,向您讲述支援内蒙古建设的知识分子的故事,重现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苏州人马毓泉支教大草原
“七七事变,中日宣战,毓泉从军,驻军豫中,守卫黄河。日寇侵晋,兰英逃难,灵宝邂逅,一见钟情,苏晋奇缘。新婚三月,郎赴前线,离别五载,妻思儿想,天各一方。日本投降,昆明重逢,儿子认爹,夫妻相拥,胜于新婚。从教北大,相夫教子,三男一女,共同学习,比翼双飞。支援边疆,建设内大,埋头工作,教书育人,魂系草原……”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教授马毓泉写的这首四言诗浓缩了他的风雨人生。马毓泉是苏州人,1958年从北京大学支教来到内蒙古大学。
“内大当时刚刚建校,来到内蒙古后,我把行李往家里一扔,安家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兴冲冲奔向野外采集标本。”几十年里,大兴安岭、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沙地、巴丹吉林沙漠,黄河之滨、阴山之巅,到处留下了马毓泉的足迹。他采集了数万份标本,给数千种植物定了名称,带领师生日积月累建成了国内外公认的一流植物标本室和专业资料室。他主编的《内蒙古植物志》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植物科学巨著,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86年,该著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如今,已经退休的90岁高龄的马毓泉眼不花、耳不聋,每天散步、看报、练习书法,生活规律而充实。
口文/本报记者王琼
如果您或者您身边的人是支边知识分子,请与本报联系,让我们一同回忆难忘的过去。联系人:王琼刘蕾联系电话:(0471)663550313848185656E-mail:wangqiong52111@sina.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