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学生对高校的选择,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育人的质量。高校的荣誉、地位,最终要由质量来决定。因此,高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高校科学定位过程中的深化和延伸,它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使高等教育进步的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观,是解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出发点的问题,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问题。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既要把学生造就成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就业需要之“才”,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之“人”。其二,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等学校,学生是主体。高校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这一个工作价值目标上来。其三,必须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前,要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资助贫困学生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其四,必须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高等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愿望和要求,把学生工作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实现学生工作由对学生的刚性管理转变到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由对学生的“包办管理”转变到“参与式”管理,由对学生的共性管理转变到学生的个性管理上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tujian.org
高等学校必须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作为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协调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青年大学生个体的人,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既有心理发展规律,又有生理发展规律,而身心发展具体表现为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发展。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又具有阶段性,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在不同阶段,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在他们整体发展中各占不同的位置,各具不同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要遵循学生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引导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持续发展”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新任务。高等学校要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掘出来,既可使青年大学生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又能使他们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tujian.org
“可持续发展”,要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存生活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将来,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这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先,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只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立于时代潮头。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有赖于教育。在知识经济新时代,高等学校要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终身教育观念,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具有积极参与变革和适应变革需要的潜力。终身教育是从出生开始并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教育。在崇尚终身教育的新世纪,“文凭”不再是局限于认可一生利用的知识,而是认可能够获得新鲜知识,在革新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至少能够适应变革的一种潜力。人只有掌握“学术的”、“职业性的”、“事业心和开拓性”的三张证书,才能适应和通行于现代社会。高等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使其初步具有积极参与变革和适应变革需要的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者:梅岩 段新文) tujian.org 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