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海东地区完成退耕还林246万亩,工程涉及14.22万户,63.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0.5%。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海东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民收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海东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工程建设覆盖全区6县94个乡镇。10年来,海东上下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各级政府对各项林业工程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分解到乡、村,落实到农户。运用各种手段,宣传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增强了全区群众的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高涨,群众由“要我退”变为“我要退”,目前群众要求退耕地还林的面积达138万亩。 tujian.org
海东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流域治理”的原则,将25度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且多灾的浅山部分耕地和周边荒山作为退耕还林的重点,突出流域治理,推广了“窄林带、宽草带”模式和针阔混交林、林药结合模式,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做到了有机结合。同时,严把种苗质量关,实行技术承包,并开展新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及时推广乐都县的建档立卡、民和县的确权发证和平安县的林木管护等典型经验。据统计,2000年以来,海东地区实际完成退耕还林246.61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0%。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5011.48万元,退耕户获得生活补助资金粮食折现46454.32万元,户均达3266元,人均728元。生活补助费6636.33万元,户均476元,人均104元。全区农民在林业及退耕还林等工程中获得收入15937万元,人均120元,占全区人均纯收入的3.73%,比2001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海东地区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4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20.19%上升到24.9%,提高了4个百分点。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逐步深入,坡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退耕区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得到了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色种植和作物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步加大。推广“窄林带、宽草带”模式后,全区建立了近40万亩的林草间作基地,年产鲜草60万吨。同时,涌现出了造林承包大户183户,承包面积37万亩,已造林30.16万亩。此外,退耕地农民剩余劳动力增多,促进了农村劳务输出逐年增加,外出打工成为退工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作者:刘维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