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跟不上,绩效看不出,人才留不住”是沪上各街道社区人才队伍的普遍现状。在很多人眼里,“社区工作者”就是整天应付鸡毛蒜皮、纷繁琐事的居委会干部。但今年6月,300多位大学应届生前往浦东花木街道“抢夺”社区工作者岗位。花木作为首创“社区工作者技术等级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并成为浦东首个试点街道,凭借其“清晰、创新的职业发展设计”赢得青睐,被称为“蓝海职业”。
80后青睐社区岗位
记者昨日走访了花木街道的几个社区中心。和许多以老年人“掌舵”的社区中心相比,这里到处是“80后”工作者的身影。据街道人事处杨科长介绍,目前花木社区工作者总数超过四分之一是“80后”。今年从3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吸纳了56名新人,学历全部在本科及以上,并且人才流失率从以往30%下降到2%。
“应聘时就是看中了他们很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包括当中还有很多培训,感觉看得到自己的未来。”在花木街道所属的联洋四居委工作的小童说道。而目前达到四等二级的小龚从原来的社区干事,到现在已经成为联洋社区彩虹中心的骨干,定期为“问题少年”进行心理咨询并组织活动。他笑着告诉记者,“有了具体的等级划分,就有了目标和盼头。”
“我们经常会开玩笑说,当过社区‘老娘舅’,走遍社会都不怕。”目前担任居委副书记的淑英认为,调解邻里纠纷、与形形色色的居民打交道,得到的锻炼远远大于某个企业中的职员。以后无论从事哪行,在沟通能力上肯定都有优势。
柏万青现场传授经验
“不要把当社区工作者作为公务员的‘跳板’”、“调解矛盾时要讲‘情、理、法”、“不怕吃亏,要懂创新。”沪上“老娘舅”柏万青日前也作为培训老师,向花木街道的青年社区工作者传授调解矛盾的经验和心得。
除了“4等12级”制度,花木还向所有社区工作者提供了20多项培训项目,每人必须完成48课时的培训。培训后考核的成绩也算入制度考评中。记者发现,培训项目可谓“五花八门”:邀请高校教授、妇联工作者等各界人士进行专题讲座、调解实务案例分析、英语培训、心理素质培训、公文写作等等,让许多员工大呼“开了眼界”、“受益终身”。
级别越高薪酬越高
根据《制度》,社区工作者技术等级主要包括高级社区工作者、副高级社区工作者、中级社区工作者和初级社区工作者,其中每个等级又细分3个等级,形成了“4等12级”。
“每个等级有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直接与薪酬挂钩。”直接负责《制度》设计的花木人事科杨科长解释,“这实际上就是把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细分为12步,以职称评定方式融入了绩效管理,既构建了更具专业性的职业平台,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据杨科长透露,刚开始社区工作者工资并不高,初级社区工作者月薪2000元左右。但如果评定到高级社区工作者,工资至少6000元以上。“组织文娱活动、办报宣传等等这些工作都能给我们发挥空间。”同样是“80后”的女生小叶相信,“虽然收入一般,但社区工作者如同‘绩优股’,后劲大,前景好。”
对于有语言特长的大学生来说,涉外社区工作者也充满着挑战和乐趣。像联洋社区这样居住着来自84个国家、近三分之一都是外籍居民的国际社区,涉外社区工作者如同管理“联合国”。“解释怎么办居住证,解答宠物管理的规定,召集老外家庭在端午学包粽子,在社区报编撰英语版面……”联洋三居委的小陈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同样负责涉外社区工作、英语专业出身的小叶打趣,“别人出钱到国外留学、实习,我是拿着工资、在自己国家‘留学’,爽!”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