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副馆长张少锋说,这本《毛泽东选集》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 本报记者 杨明 摄
本报宝鸡讯(记者杨明)“这都是几代图书人的血汗啊,再不转移挽救就全毁了!”看着名贵的绝版文献几十年堆积在山中仓库,很多都已经发霉损坏,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副馆长张少锋觉得特殊心痛。
由于没有[MeiYou]专业的藏书楼,从1984年开端,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20万册绝版(不再印刷)文献寄存在放弃的深山战备仓库内,因条件简陋,文献损毁现象严重。
馆内没地放“镇馆之宝”
昨日,驱车30多公里后,记者来到位于宝鸡市[BaoJiShi]渭滨区高家村镇晁峪村的藏书处,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指引,很难想象这就是“藏书楼”:隐秘的山脚下,一排20多间窑洞式的平房,地面上是斑驳的苔藓,周围全是大树。
据介绍,这是修建于1969年的战备仓库,当时用于寄存档案。上世纪80年代,由于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没有[MeiYou]专业藏书楼,将此处作为藏书仓库,至今已27年了。
打开大门后,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地面、墙上都是被水浸过的痕迹,书籍、杂志、报纸等名贵文献被成捆摞在地上,足足堆放了6间平房。随便拿出一本书来,都是出版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你看这本袖珍版《毛泽东选集》,已经绝版了;再看看这本《伟大的记忆》,记载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勇敢业绩……”
据了解,这些绝版名贵文献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共计约20万册,涵盖各个学科,包含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万多册各类报纸杂志的合订本,“这些都是镇馆之宝啊!每一件都是绝版,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副馆长张少锋说,由于这里珍藏文革时代的文献材料最多、最全,不少北京的学者都来查阅。
四成文献急需修复
由于图书纸张的特别性,对寄存地点的湿度、温度有严厉要求,而此处连基本的藏书条件都不具备,没有[MeiYou]图书寄存架,也没有[MeiYou]空调、排风设备,室内潮湿阴冷,更严重的是仓库年久失修,时常漏雨,这对书籍是致命损害。
记者随便翻阅后发现,仓库内的文献材料损坏情形很严重,图书掉页、生虫,不少纸张受潮粘连,一些报纸合订本被水浸泡后发黑、字迹隐约。
对此,图书馆[TuShuGuan]工作人员也很难堪,受条件所限,他们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开窗通风、摊开晾干,放置防潮剂、老鼠药来处置,此外再没有[MeiYou]别的方法。据了解,20多年来已经损坏的文献材料超过了1万册,目前还有四成的文献材料急需修复。
重建图书馆[TuShuGuan]提上日程
“这些文献饱含几代人的血汗,再不挽救就彻底损坏了!”张少锋特殊难过,当初他们接手这个地方时也提出反对看法,因为这里距离市区远、潮湿阴冷,藏书条件简陋,但当时实在没有[MeiYou]其他地方可供藏书,所以只能在这里将就。
1989年,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新馆树立,当初规划了两期工程,因为牵扯到土地等问题,只建设了一期工程3800平方米,即目前的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二期工程的藏书楼等工程则被放下,这一放就是20多年。
作为陕西藏书量第二大的公共图书馆[TuShuGuan],目前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显然不能适应时期需求,不仅没有[MeiYou]过刊室、港澳材料室,就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MeiYou],该图书馆[TuShuGuan]馆藏50万册书籍,20万册只能放置山中。
“咸阳图书馆[TuShuGuan]是9000平方米,铜川是13000平方米,我们只有3800平方米!”宝鸡市[BaoJiShi]图书馆[TuShuGuan]馆长索新全以为,解决目前藏书的困局,只有建设新馆,才干施展资源优势。
据了解,宝鸡市[BaoJiShi]的“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建设新图书馆[TuShuGuan]提上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