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强) 吴起县周湾镇卧狼沟村地处陕北白于山,缺水、缺地制约着发展。“为了干净的水,我们都愿搬。”昨日,该村支书齐风民表态。 近日,陕西省《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BanQian]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投入139.77亿元扶贫移民搬迁[BanQian]26.8万多人,周湾镇就在搬迁[BanQian]范围。 规模榆林20万人[WanRen],延安6.8万人[WanRen] 白于山区跨延安、榆林两市,是陕西省主要贫困地区之一。据《规划》介绍,“十二五”期间,将搬迁[BanQian]安置[AnZhi]6.23万户,共26.8万多人,其中榆林市约20万人[WanRen],延安市约6.8万人[WanRen],涉及8个县、90个乡镇。其中,定边县9万人[WanRen]、靖边县5.7万人[WanRen]、横山县3万人[WanRen]、子洲县2.3万人[WanRen]、吴起县1.25万人[WanRen]、志丹县3.25万人[WanRen]、安塞县0.59万人[WanRen]、子长县1.74万人[WanRen]。平均每年搬迁[BanQian]安置[AnZhi]5.37万人[WanRen],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WanRen],延安市每年1.37万人[WanRen]。到2020年共搬迁[BanQian]安置[AnZhi]39.2万人[WanRen]。《规划》明确,搬迁[BanQian]分4种方式:进城落户定居及县城、小城镇集中安置[AnZhi];中心村集中安置[AnZhi],零星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归并;现代农业园区安置[AnZhi];五保户和特殊人群安置[AnZhi],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前两种安置[AnZhi]方式占总人数的70%。《规划》要求,安置[AnZhi]地点要选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的地方;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还要防震并避开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点。 搬迁[BanQian]后政府帮忙发展特色产业 吴起县周湾镇卧狼沟村村支书齐风民说,希望搬迁[BanQian]后多些发展林果、大棚菜等经济作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挣下钱”。 对此,《规划》提出,相关市、县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移民新村主导产业,优先将信贷资金、培训资金等用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农户能力等方面。 现代农业园区安置[AnZhi]方式中,要求以榆林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通过土地置换,对北部风沙滩区的国有农林场进行开发,建农业设施大棚,采取补助或租用方式,每户保证1~2个设施大棚。搬迁[BanQian]资金由各级政府出资、企业出资和群众自筹相结合。 此次搬迁[BanQian]的补助标准为,每搬迁[BanQian]一个贫困人口省上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8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 每搬迁[BanQian]一人,市、县财政配套合计不低于1500元。进城落户的搬迁[BanQian]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BanQian]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 ■陕北白于山区 是全国四大缺水区之一,由于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这里干旱缺雨。水资源的匮乏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受地质条件影响,氟含量很高的苦咸水严重困扰着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资料显示,缺水人口有40多万,其地下水氟含量多在10毫克/升以上,最高达33.7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也严重超标,直接危害着当地群众的健康安全。 (编辑:SN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