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邑出土瓷碗 为杜甫当年心仪的 碗 (图) |
2009-04-30 |
|
出土的大邑瓷碗保存完好
大邑出土精美高足斗笠碗,虽深埋地底千年仍通体奶白,保存完好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期间,曾作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为求得一件精美的“大邑烧瓷”,他不惜“求乞”韦少府,并急送“茅斋”。昨日,成都大邑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一只白瓷斗笠碗,虽深埋地下千年依然通体奶白,保存完好。据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只斗笠碗出自唐宋时期民窑,且很可能就是杜甫诗中所指的“大邑瓷碗”。
发掘:出土高足碗保存完好
这处唐宋遗址位于大邑县新场镇石虎村四组,此地为邛崃和大邑交界处,是茶马古道所经之地。数日前,工人在铺设排污管道时意外发现这处遗址,目前施工方已暂停施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大邑文管所工作人员入场进行保护发掘。
据介绍,整个石虎村唐宋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分布着唐宋时期的数座墓葬、庙宇和窑址。清理开近现代土层,大量陶罐、壶、碟,石臼和铁钱等残片重见天日,“出土残片以宋代为主,部分早到唐代。文物堆积非常丰厚,是研究唐宋时期社会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考古人员说,在大堆残片中,居然端立着一只器形完整的白瓷斗笠碗,它通体奶白色,口径约14厘米、底径约4厘米、碗身高约10厘米、底脚高约5厘米,属景德镇窑系,又名影青高足碗。大邑文管所所长廖学兵感叹:“从未见过保存这么完整的白瓷,实在难得。”
专家:斗笠碗在唐代就珍贵
这只白瓷斗笠碗的出土,引出一段实实在在的历史典故。“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曾在成都杜甫草堂居住3年零9个月的诗圣杜甫,写下这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颇有些自嘲意味地记录下这个小故事。
四川省杜甫研究会的专家感叹,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亲戚朋友、同僚身居高位者众,本人在朝廷曾任左拾遗,还为皇妃作过碑文,名声显赫,在蓉期间,与各级地方高官也颇有交往,想得一件“大邑烧瓷”也得到相当于现世“主管经济副县长”的韦少府处去“乞”,“乞”到手后竟发出“急送茅斋也可怜”的感慨来,由此足见,“大邑烧瓷”在唐代就已是珍稀之物。
“这只碗很可能与杜甫诗中所指的‘大邑瓷碗’同类。”考古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对现场同时发现的三处窑址进行进一步发掘,以论证这一推断。
分析:这里曾叫“洪州城”?
初勘现场还出土了一根陶制的灰管,据初步判断,这就是唐宋时期先民所使用的排水管。这根陶制的灰管重约1公斤、长约40厘米、直径约12厘米,或许是唐宋先民在修建房屋时埋下的排水管。考古人员刘红彬分析,从现场的“红烧”土层判断,此地在唐宋时期曾兴办窑址,从红砂雅石基脚判断这里曾建过庙宇,而从散落的墓砖判断深约5米的土层中还埋着不少墓群,有待进一步挖掘。
“石虎村很多年前曾叫洪州城,到现在都还流传着‘杨家将大战洪州城’的传说。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常去村头的小庙里骑石虎玩,如今尚在的那尊石虎起码有2吨重。”当地54岁的村民周培昌说,村里现在还流传着“石人对石虎,石猫银子万万五”的顺口溜,村民在耕田时也经常捡到一些或瓷或陶的碎片,在他们的自发保护下,多年来这些神秘田地基本没有受到人为损毁。
晏智 何骏天 记者 蔡宇 邓宇 摄影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