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员热议:释放农业潜能 促进农民增收 |
2009-04-30 |
|
——驻川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王欢
去年底,因企业裁员,小李回到南部县老家,但收入并没如预想中那样下降——入股村里的葡萄园,通过产业化、规模化葡萄种植,他的收入有了保障。
小李的经历,在驻川全国政协委员们看来,是助农增收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当前劳务经济遭受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更要注重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增收!”
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7161亿元的“三农”投入,重点投向哪里?这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当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阿称委员认为,一方面,要克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有可能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既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又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拉动农村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也不可盲目,要注重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分步实施建设。”陈杰委员进一步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把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人畜饮水、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先行组织实施,“就四川而言,特别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难点:激活农业生产要素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过程中,如何突破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瓶颈制约?
“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我们必须在提高土地的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上下功夫。”徐建群委员认为,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解决土地权利关系、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手段。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想自主创业,但缺少启动资金,怎么办?“这需要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徐建群建议国家继续支持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比如鼓励金融机构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在市县级成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鼓励组建农民资金合作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等,还可以试点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等办法。
热点: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一户人家的农业生产成果,只能是少量产品,多户人家联合起来生产,才能成为大宗商品。”委员们呼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组织组织,无‘头’不行。”吴正德委员建议,继续重点围绕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培育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大力度支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担保体系建设等。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建设自控原料基地,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推进规模化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仅有龙头企业带动依然不够,还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委员们积极献计:在项目安排、财政支持、贷款贴息等方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积极推广“六方合作 保险”机制,继续引导企业与农户探索多种有效的利益联结形式,从而进一步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