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成就回顾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在目前有统计的8800万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5.9:100,女性约占一半。
如何为妇女儿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全省妇女儿童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四川省妇联一直在思考、在行动。
发展经济:谁说女子不如男
镜头闪回:
大英县隆盛镇三家店村的郭春梅,在家里的地位有了微妙的变化:丈夫很尊重她的意见。
这与她的经济收入密切相关:2007年,她一个人就喂养出栏300头肥猪,纯赚4万元,远远超过在石油队打工的丈夫。
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前3季度,我省畜牧业产值达970亿元,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722.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8元,同比增19.53%。更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增收实绩离不开农村妇女的辛勤付出。
如今,我省城乡妇女已成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近年来,全省女性从业人员比例不断提高,女性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口总数的45%左右。
把组织推动妇女参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我省各级妇联创造了多个“全国率先”:率先探索出一条“妇联 协会,妇女得实惠”的农村妇女工作模式,提高了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率先开展“贫困母亲救助行动”,改善了贫困母亲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率先提出“五个一”创建“巾帼文明岗”活动思路,收到了“设一个岗,挂一个牌,树一面旗,带一片人”的良好效果;率先在全国创建“巾帼文明示范村”,并制定出十条验收标准,为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率先提出“岗村联创”工作模式,探索出城乡妇女工作互助共赢的新路子,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发展。
2001年以来,省妇联先后争取到“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资金1430万元,“香港回归扶贫”项目资金780万元,“三八绿色工程”项目资金45万元,争取“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50万元,妇女儿童阵地建设补助资金246万元,这些资金有效地改善了我省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
依托“惠民帮扶中心”和“三个百万”、“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载体,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健全了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合作经济、扶贫救助等网络。过去5年里,我省共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3523个,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14个,妇女培训学校2062所,帮助200余万名妇女实现了转移就业。以已建立的187个女性职介机构、329个培训基地、115个农村妇女培训学校为阵地,以“川妹子”家政服务品牌为龙头,妇联组织为全省妇女开拓了广阔的劳务市场。
源头维权:给妇女儿童最有效的“保护墙”
镜头闪回:
2007年10月10日,成都锦江大礼堂。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宣布,新修订的 《四川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