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代表团“开放日” 感受震后四川的信心和力量 |
2009-04-30 |
|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张宏平
走进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一面刻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屏风抢进眼来:“天府之国——四川”。屏风的另一面,绘着九寨沟灵动的山水。
鲜明的标记,告诉来到这里的人们:这是四川代表团的“议事厅”。今天,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活动将向中外媒体开放。
上午8时30分,距开会还有半个小时,四川厅记者区的座位早被“抢占”一空。工作人员说,许多记者早上8点就已抵达。
“有没有安排现场采访?”“时间是几点?”签到席前,类似的问话不停重复。工作人员准备的100多份省情介绍资料,很快被搜罗干净。
“灾区变化大!但我还想知道今年的民生安排。”春节前才去过四川的日本NHK电视新闻记者田中正良,来回穿梭,寻找采访对象。这位地震后即赶赴灾区的记者,在四川呆了半个月,发出大量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此番,他语带感情:“日本多地震,我们感同身受,所以将一如既往地把目光投向灾区的民生。”
因为地震,因为灾后恢复重建,也因为金融危机——“特别背景”下的四川,受到特别的关注。此次“开放日”前来采访的记者有110多位,分属97家境内外媒体,比去年“开放日”多22家,其中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商报、中国台湾网、美联社、路透社、道琼斯通讯社、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等。
10点30分,代表审议结束后,主持人宣布媒体采访开始。话音刚落,坐在四周的中外记者争先恐后起身举手提问。
“请问,双重压力之下,四川提出9%的增长目标怎么实现?”中央电视台记者站的位置好,被主持人首先点中。
来之前,《香港商报》记者张丽准备了5个问题,特别希望知道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向。多次举手后,她终于如愿,但也只提了一个关于对口援建的问题,并从省发改委副主任李亚平代表口中得到满意的答案。“我不好意思多提了,留给其他媒体吧。”她大度地说。
农房重建、城乡综合改革、对口援建……记者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面对各式各样的提问,代表们有问必答,坦诚以对。《世界华人》杂志社记者曾小星踮起脚,手举得老高,得到提问许可后,竟然忘记了要问什么问题。“我当时太激动了。”走出会场后的曾小星还有些“自责”。而中国台湾网记者钟宝华则没那么幸运了,就算把身子一再往前挤,双手举起,也没被主持人发现,他遗憾地摇头:“只有等明年了。”
没提到问的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不甘示弱,干脆来直接的——他们把广元市委书记罗强代表拉到四川厅外面的开阔处,噼噼啪啪一阵新闻“轰炸”。乐山市委书记姜晓亭代表则被新华网记者围住,有关抗击金融危机的话题,一“聊”就是10多分钟。
近乎记者招待会的“开放日”活动持续了1个多小时,记者们还意犹未尽。人民网一记者说,透过“开放日”看四川,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震后四川的信心和力量,祝福灾区明天更美好!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