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驻川委员:改进两院工作需新理念新内容 |
2009-04-30 |
|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王欢
“今年这报告说不足说得真到位,看得出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决心大。”注意到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特点,驻川全国政协委员陈智伦感叹。这也让他与同样来自四川司法界的委员们找到了更多共同话题,他们为进一步改进两院工作建议:强化新理念,增加新内容,补充新血液。
新理念:变被动为主动
“今年王院长的报告强调,要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司法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法院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变被动为主动的观念。”作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智伦谈起改进法院工作显得驾轻就熟。
“变被动为主动”,这对法院工作来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涉及司法理念的更新。陈智伦介绍,按照过去和国外的司法理念,法院工作本身具有被动性,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种法律纠纷相应较多,仅是被动服务,难以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化被动为主动,不是说没案子我们自己去找案子,在诉讼程序中必须依法‘被动’,但是在诉讼程序之外,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更多的司法参考意见。”陈智伦说,如在审案子的过程中,发现政府的政策有什么不足,还有什么规定需要完善,我们就应该以正式的文件形式,对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
“对,比如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就应该积极为房屋重建政策、保险赔偿政策等提供司法参考意见。”来自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谢商华委员点头称是:“总的来说,就是要以司法公正为前提,同时为社会发展服好务。”
新内容:增加公益诉讼类别
近期,谢商华委员一直关注着圆明园兽首被拍卖的事,在关注中她有着自己的思考:“这件事给我们提出个问题,那就是当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遭到损害时,在法律上谁去代表,谁去维护?”谢商华的问题引发委员们的讨论:处于无保护状态下的公共利益是最易受到侵害的,因为公共利益一旦受损,无法确定具体的诉讼主体。随着我国社会公共领域延伸及公共事务数量的增长,我们的法律正面临着这一难题。
谢商华提出建议:检察机关应该增加一个新的诉讼类别——公益诉讼。即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生态环境污染等事件,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时候,检察机关就提起公益诉讼,避免因诉讼主体缺位,而影响公共利益的维护。
新血液:基层“案多人少”急需解决
法官是个让人向往的职业。但在谢商华的记忆中,去年成都就有10多个法官辞职或转行。究其原因:“太累了!走的都是骨干。”
据谢商华介绍,成都的基层法院长期存在案多人少的问题,每个法官每年平均要办200多件案子,有的甚至多达300多件,几乎每天一件。如此大的工作压力,让很多法官吃不消,更重要的是,如此高密度的办案频率,难以保证案件的办理质量,最终会影响到法院的公信力。
“20年来,全国法院承办的案件数量增长了19倍,但人手却没有相应增加,这种案多人少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委员们呼吁,一方面,应该为基层法院补充一些“新鲜血液”,特别是出台政策,引导更多的司法工作人员到基层去;另一方面,对于经考核不能适应法院工作要求的人员,应当通过适当程序辞退或调离,以畅通法院人员“进出口”渠道,确保队伍战斗力。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