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四川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刘奇葆:团结奋进 夺取 两个加快 新胜利
2009-04-30
坚定信心 团结奋进 奋力夺取“两个加快”新胜利 ——刘奇葆同志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 (2009年1月17日)   编者按:省委书记刘奇葆1月17日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闭幕时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奋力夺取“两个加快”新胜利》的重要讲话。讲话回顾了2008年四川人民历经艰难考验,书写坚强奋起的光辉历程;强调要把握形势任务,着力推进“两个加快”;号召全省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共创美好未来。为便于各地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本报今日全文刊发讲话。敬请关注。   又是一年春来时,我们隆重召开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和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今天很高兴与各位委员和同志们一道,回首历经艰难、成绩显著的2008年,展望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2009年,共谋四川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次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是在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各位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问题,踊跃建言献策,共商发展大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是一次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大会,对于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各界人士,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为推进“两个加快”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来,省政协和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在全省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和特殊困难的情况下,紧紧围绕中心,全力服务大局,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我省夺取抗震救灾重大胜利,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各位委员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去年全省工作和今年形势任务谈一些想法,与各位委员、同志们一起研究讨论。   一、历经艰难考验,书写坚强奋起   刚刚过去的2008年,必将永载四川发展史册。这一年中,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困难重重,同时也收获多多。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没有想到,很多的出乎意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经历了令人惊叹的坚强和奋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超常努力,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各项工作,总体上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的良好局面。   ——让我们特别难忘的是,应对前所未有考验,万众一心、崛起危难,抗震救灾夺取重大胜利。特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同志,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领导同志,亲临灾区视察指导,给予了巨大支持。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整个抗震救灾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抢险救援,主要特点是“急”。汶川特大地震,无论是破坏性、波及范围还是救灾难度,都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地震灾害之最。灾情发生后,我们争分夺秒、竭尽全力救人,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展开生命大营救。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83988人,收治灾区伤病员400多万人次,向省外转运重伤员1万余人,把死亡率、致残率降到了最低程度。第二阶段是安置群众,主要特点是“难”。震后第一时间,对将近1200万无家可归的群众进行紧急避难性安置。及时确定“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方针,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实施过渡住房建设百日攻坚,特别是专门出台补贴政策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搭建简易住房,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解决了450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住所问题。坚持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成功处置唐家山等104处堰塞湖险情、1997座震损水库和1.2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免了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夜以继日抢修抢通生命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道路、通信、供水、供电基本恢复。在灾区全面开展暖冬行动,重点抓“四保一储备”,保过冬住房,保御寒衣被,保冬春口粮,保卫生防疫,储备过冬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第三阶段是恢复重建,主要特点是“重”。地震造成损失达到1.1万亿元,灾后恢复重建需投入1.7万亿元,任务异常繁重。我们按照中央加快恢复重建步伐的要求,调整目标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的80%。在灾区掀起重建项目开工热潮,纳入规划的重建项目已开工9600余个,完成投资2670亿元,灾区人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这场罕见的特大地震,使我们经历少有的遭遇和处境,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少有的关注和关切,少有的坚强和奋起。震后半年多来,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被誉为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遭遇特大地震,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的精神没有垮,四川人民挺起脊梁从废墟上站立起来了。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我们深深体会到:灾难就是考验,抗震救灾展示了四川人民的非凡意志和勇气,更检验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锤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爬坡实干、超常付出的优良作风。我们深深体会到:救灾就是救民,必须坚持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安民为重,把民生优先贯穿于抢险救援、安置群众和恢复重建全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重建就是机遇,必须树立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使灾区既实现原地起立,更实现发展起跳。我们深深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抗震救灾靠的是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应对挑战、加快发展仍要靠全省人民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汇聚成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我们尤为欣慰的是,克服前所未有困难,科学统筹、爬坡实干,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去年我省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既遭受千年一遇的特大地震灾害,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可谓“雪上加霜”。面对巨大困难,我们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各项重大部署不动摇、奋斗目标不改变,统筹推进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去年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5%,增速创改革开放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受特大地震冲击,第二季度全省经济增速跌落到4.6%。我们树立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做到“灾区尽力挽回损失,非灾区尽力多作贡献”。进入第三季度,遏制住了经济因灾下滑的势头,主要指标加快回升,第三季度增长10.1%,比第二季度增速回升5.5个百分点,前3季度经济增速达到9.5%。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9.5%,达到1.25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9%,达到104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1.2亿元,增长29.5%。全年粮食增产21.6亿斤,是历史上第五个高产年。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我们大力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去年全省各级共投入501.4亿元,资金投入超过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8%,达到126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2%,达到4121元。抗震救灾以来,全省用于灾区群众临时救济、生活补助、住房重建补助、就业帮扶、安全过冬等民生性支出达到780亿元,在今明两年的恢复重建中还将投入1400亿元用于发展民生事业。经历这么大的灾难,全省经济没有大衰退,仍然保持较强走势,极大地振奋了全省人民加快四川发展的信心。   ——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抢抓前所未有机遇,超前谋划、乘势突破,重大工作进展好于预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蓝图如何变为现实,各方关注,群众期盼。我们从去年一开始就狠抓重大工作落实,咬定目标,创造条件,加快重建,加快发展。我省先后与10多个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签订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协议,争取到了国家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一些关系长远的重大项目纳入规划,一些期盼多年的重大工程相继上马,一些重要工作扎实向前推进。   首先,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构想正在加快变为现实。去年初和地震之后,我们在一年内两次与国家铁道部签署部省合作纪要,到2012年,我省铁路新开工建设里程将达到3760公里,比建国60年建成铁路还要多800公里。去年四川境内铁路开工建设项目10个,投资规模1087亿元,完成投资172亿元。3条在建铁路加快推进,即达成线扩能改造、襄渝增建二线、乐巴铁路等,计划总投资175亿元。7个铁路项目去年开工建设,即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遂宁至重庆增建二线、兰渝铁路、成都枢纽成都至昆明货车外绕线、成都集装箱中心站、成都东客站,计划总投资近950亿元。“7 2”铁路项目今年将陆续开工,“7”就是新建成都至兰州、成都至贵阳、成都至西安、成渝客运专线、成都至昆明客运专线、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巴中至达州铁路;“2”就是成都火车站扩建改造、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这将使四川境内新增铁路里程2000公里,投资规模达到1940亿元。特别是原来认为难度非常大的川藏、川青铁路也纳入了规划,成都至康定段提前开工,大大超出预期。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成以上项目后,成都至绵阳、乐山、内江等地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至重庆、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1小时交通圈,至西昌、康定、西安、贵阳等地形成2小时交通圈,至兰州、郑州、武汉、长沙、昆明等地形成4小时交通圈,至北京、广州等地形成6小时交通圈,至沈阳、上海、格尔木等地形成8小时交通圈,四川将真正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根据国家铁道部和我省的规划,2020年前要力争完成铁路投资4230亿元,新建铁路5400公里,营业里程将从目前的近3000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出川铁路通道将由目前的4条扩展到12条。我们与国家交通运输部签署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合作协议,“千亿交通工程”拉开序幕,14条高速公路正加紧建设,3年将新建成高速公路1600公里,到2012年我省建成高速公路进出川通道12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500公里。   此外,争取和筹备了多年的双流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以及宜宾、泸州港口工程也已开工建设。通过去年的努力,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迈出了令人鼓舞的一大步。   第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产业支撑得到加强。我们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和实施“7 3”产业发展规划,水电、天然气、钒钛等战略资源开发力度加大。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将奠定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在西部地区的优势地位。川东北地区一大批投资过亿元的天然气开发利用项目加快建设。投资300多亿元的攀钢西昌钒钛钢铁项目正式开工,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攀西钒钛资源开发中。向家坝电站成功截流,一大批水电开发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各地产业园区发展加快,对口支援合作园区建设有效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定实施《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到2012年总投资达4308亿元。重点办五件大事,即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培育10大特色优势种植业,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增高产稳产农田面积1000万亩。为此,我省与国家水利部签署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大桥水库灌区等14处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亭子口等19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将尽快开工。我省与国家烟草专卖局达成共识,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到“十一五”末我省优质烟叶生产超过500万担,烟草工业、商业税利实现超“双百亿”目标。   第三,充分开放合作迈出新的步伐,破解投融资难题成效明显。在全国出口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去年我省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220.4亿美元,增长53.3%;出口达到131.1亿美元,增长52.3%;外商直接投资31.2亿美元,增长76.2%。我们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重要契机,组团赴18个对口支援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感恩致谢和重建招商活动,签约项目投资2460多亿元。精心筹办第九届“西博会”,出席政要层次、客商数量和贸易投资为历届之最,四川签约项目675个,投资额2644亿元。组建了四川发展投资公司,正在筹建几个专业性产业投资公司,搭建起了新的融资平台。我省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签署了合作协议,争取到数千亿元贷款额度。这些既为全省去年完成投资近7600亿元提供了有力支撑,又为今后几年扩大投资打下了良好基础。   ——让我们深受感动的是,肩负前所未有责任,勇于担当、超常付出,干部群众力量空前凝聚。过去一年,我们经受了考验,更凝聚了力量;我们赢得了胜利,更增强了自信。面对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聚集、多条战线作战的复杂局面,各级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勇于担当,靠前指挥,全力投入,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的危难时刻,各级党组织成为震不垮的堡垒、压不弯的脊梁,成为带领群众战胜一切困难的主心骨。我们把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作为检验干部、识别干部的主战场,一批英模人物涌现出来,一批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大力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倡导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和“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良好作风。全省人民在灾难中挺立,在困难中奋起,形成了和衷共济、敢于胜利的深厚力量,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信心满怀地书写新的篇章。   二、把握形势任务,着力“两个加快”   过去一年不平凡,新的一年不寻常。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也是我省推进“两个加快”的关键之年。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迎接挑战中抓机遇,在破解难题中求突破,在扎实工作中渡难关,推进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认识当前形势,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保持清醒认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加大,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我省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快速回落,“止滑提速”成为全省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二是要抢抓危中之机。我省面临灾后恢复重建的独特机遇、国家扩大内需的现实机遇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灾后恢复重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打好“重建牌”,将为我省争取资源、大上项目、筹措资金提供强大动能。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好为我省全面实施“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只要我们抓住和用好危中之机,善于从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在逆境里培育有利因素,一定能够不失时机办成更多关系四川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大事。三是要坚定必胜信心。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是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我国经济发展拥有的巨大国内市场和增长潜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来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加;来自我省发展面临的许多特殊机遇和发展空间;来自四川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一定要坚定必胜信心,更加扎实有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从形势和任务出发,省委确立了“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全省经济工作基调。今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8%,综合分析我省的发展需要和一些有利条件,我们确定今年全省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9%,工作安排上力争更高一些。总体考虑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围绕“两个加快”,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重振震前发展势头。要通过这一轮恢复重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达到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性目标。   (一)着力恢复重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着力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和生态重建。要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与优化经济布局、与转变发展方式、与充分开放合作、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积极探索依法重建、科学重建的路子,努力实现“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要着眼于“提前”和“加快”,突出“四个优先”:一是城乡住房重建优先,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住房恢复重建任务,今年底完成城镇住房恢复重建任务。二是公共设施重建优先,今年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学校重建,今年底基本完成医疗卫生机构重建,两年内完成市政公用设施重建。三是基础设施重建优先,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公路项目今年3月底前全部开工,农村公路今年底完成恢复重建,提前安排和加快推进水利、能源、通信等设施重建。四是重大产业重建优先,尽快启动对发展和重建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今年底前完成受损企业新建、迁建任务。对市场服务体系、文化设施、防灾减灾、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等重建项目,也要相应加快进度。为此,要以项目为核心,围绕规划项目采取措施,抓项目开工,抓建设进度,抓资金筹措,抓责任落实。越是加快进度,越要讲求科学,越要重视建设质量,防止盲目铺摊子,决不搞形象工程和所谓的政绩工程,确保灾后恢复重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二)着力加快发展,努力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要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重大部署不动摇,抓住机遇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加快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省委提出止滑提速是最紧迫的任务。全省经济止滑提速,关键在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重点又在扩大投资和尽快实现工业止滑回升。近几年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保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投资,见效最快的是扩大投资。今年我省经济工作要围绕扩大投资来展开,着力抓灾后恢复重建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和民生工程投资,进一步形成多头牵引、多元投入的项目工作格局。要突出抓重大项目,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千方百计筹措和保障建设资金,尤其是要做好“乘法”,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确保全省投资规模突破1万亿元,力争达到1.2万亿元。从2008年到2010年,我省三年累计投资要达到3万亿元,这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投资的总和。救企业就是救经济,就是保增长。要振兴工业,认真落实省上制定的16条支持工业增长政策措施,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技术改造,搞好运行保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工业止滑回升。要实施“7 3”产业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抓紧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今年财政投入726.7亿元,抓住几个重点,办好一批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扩大覆盖、提高水平,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要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下更大决心逐步解决好上学难、看病难问题。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对农村特困、城镇低保、孤残学生等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我们决定,今年开始实行异地办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帮助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到内地重点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全免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并尽力帮助实现就业。计划五年从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招收10万名学生到内地就学。这样,有利于统筹利用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迅速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水平。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认真实施民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实施彝族地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加快全省城市“棚户区”改造。各地各部门要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着力维护稳定,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越是形势复杂、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和维护社会稳定。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认识藏区维稳形势的严峻性,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确保藏区大局稳定。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涉灾稳定工作,注重解决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确保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凝聚各方力量,共创美好未来   非常之时更需非常之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坚定不移推进“两个加快”,是当前全省的中心工作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需要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共同努力奋斗。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推进“两个加快”的实践中当好表率,团结带领群众攻坚克难、重建家园、加快发展。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严峻考验和艰巨任务的需要,勇于担当,转变作风,爬坡实干,不断提高领导力、执行力和工作效力。全省各族人民要充分发挥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努力为推进“两个加快”作出更大的贡献。   时代赋予人民政协重大的使命,也为政协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清特殊形势,肩负光荣使命,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履行职能,更好地服务全省大局。要做科学发展的忠实践行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协工作,不断探索履职新方法,开辟履职新途径,拓展履职新领域,为推动四川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要做“两个加快”的坚定参与者,把服务“两个加快”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踊跃投身“两个加快”的伟大实践。要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协助党委、政府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凝聚人心、维护稳定的工作。要做政协事业的自觉推动者,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政协工作水平,努力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各位委员、同志们!   挑战蕴含机遇,形势催人奋进。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攻坚破难,扎实工作,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相关链接
    ·《寻找中国特色》专访著名书画艺术家马天行
    ·彻底关大桥断桥事件遇难者增至6名
    ·不明生被初步认定是野猫 也不排除是云豹
    ·四川181个县开查外来入侵生物 估计有数十种
    ·压力大睡不着 医生违规给自己注射麻醉剂
    ·高考录取今开始 8部电话查结果
    ·达成复线今日凌晨全线通车
    ·醉酒踢破妻子脾脏 警方追究丈夫法律责任
    ·26辆奔赴成都豪车主称未超速 被举报是树大
    ·自贡荣县一36岁高龄产妇产下罕见三胞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