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灾后重建让农村环境更新更美更舒适 |
2009-04-30 |
|
-本报记者 郑先聪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建设,更重要的是提升式重建:完善功能,改善花。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目前我省正大力开展城乡花综合治理工作,灾后农村花治理成效如何?有哪些有益探索和经验?又有哪些重点难点?近日,记者随同省城乡花综合治理督导组成员一道,前往彭州和都江堰了解实际情况。
新村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要上台阶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在灾后重建中,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鹿鸣荷畔”,全村587户村民将集中居住在一片新居中。
干净、整洁、优美,走进“鹿鸣荷畔”,给人这样的印象。规划整齐,造型风格各异的院落之间,都种上了竹子和桃树,有专门的道路连接。新居周围还有千亩荷塘以及宽敞的公路。虽然建设还没有完成,但路面上没有垃圾。
村支书张宗泽介绍,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了一个垃圾篓;有洒水车、垃圾清运车,有专人负责维持卫生;还有下水道管网,污水处理站也即将修建。
在都江堰,震后重新打造的农家旅游正在兴起。道路、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都在重建规划中。据玉堂镇副镇长介绍,仅农家乐的污水处理,就采取生态处理、化肥池处理以及其他新工艺处理等方式。
“农村的环境问题,除垃圾和污水外,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跟不上,从而导致居住环境差。”省建设厅副巡视员李文泉告诉记者。过去分散居住,改善基础设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集中居住,让完善基础设施有了条件。成都市在灾后重建中,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让村民适度集中居住,并将道路、供水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让新农村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在彭州市新兴镇阳坪村寿阳泉居住点,记者遇见彭州市城管局的工作人员刘朗。他的头衔是“段长”,即负责新兴镇这一段线路的环境治理。
“段长”不止刘朗一人,还有一位副镇长。这就是彭州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推行的“双段长制”。“环境出了问题,我要尽快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否则要承担责任。”刘朗说,去年底,因公路边上一堆垃圾没有及时协调交通部门清运,刘朗受到了通报批评。
成都全市都在探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据成都市城管局副局长王建中讲,从2006年就开始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体系(“农垃”体系)已基本覆盖全市农村。每个乡镇都配备了垃圾转运车,乡镇和农村都聘请了保洁员,仅都江堰市玉堂镇就有“农垃”队员120人。“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方式实现了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的全覆盖。
村民主体:意识到位是关键
3月12日,记者随同督导组来到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路上,一位妇女将花生壳丢到了地上,附近的一位保洁员赶紧过来清扫,并提醒不要乱丢。“房子建好了,环境也得弄漂亮才行。”一位村民说。
“意识到了位,行为才能跟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乡镇,难点是增强村民的环境意识。要加强村民的环境意识教育,养成良好的维护环境的习惯。”李文泉说。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完善了,街道改造了,房子修漂亮了,但如果村民意识不到位,“脏乱差”的现象也就不会好转。
给村民开培训班,与农户签订“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立面、包文明)责任书,成都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采取了系列措施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而在向峨乡,评选文明安置点、文明住户的活动正在开展。
|
|
|
|
|
|